“芒果王”倾情扶贫望谟
——记2017年度“脱贫攻坚英才”省农科院热作所副研究员刘清国
刘清国在田间指导种植芒果。
与芒果结缘十余载
说起与芒果的缘份,1992年,刚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毕业的刘清国,分配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热作所),从事大学里的主攻专业芒果的育种、栽培和推广研究。恰好当时热作所正面临转型,从单一的甘蔗科研,拓展到芒果、澳洲坚果、油梨等亚热带作物的引种、品种选育和推广上。
可以说,个人的命运与热作所的转型改革交织并进,共同抒写创业创新奋力打翻身仗的新篇章。
热作所的前身主要从事糖料作物研究,建于1956年,当时为贵州甘蔗产业起步奠定了基础。十余年间,无论是甘蔗试验站更名为贵州省兴义糖料科学研究所,还是从糖料科学研究所更名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热作所都面临着生存危机和事业滑坡的窘境。于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成为热作所背水一战、寻求生存的关键仗。
正是在这样关键的时间节点,刘清国从踏出校门进入热作所。1992年到2013年间,热作所先后成功选育出了台农一号、金煌和金凤凰三个品种,让贵州作为全国9个南亚热作省(区)之一,成功填补种植芒果的空白。
2011年之前,芒果在望谟还处在试验示范阶段,栽种的面积并不大,仅台农一号和金煌每斤就卖到4.5元以上,市价远远高于粮食和其他农作物;而且芒果每亩产量都在1000公斤左右,最高达1200公斤。
推广芒果种植不遗余力
由于芒果在望谟山地种植表现出的丰产收益好的特性,成为省委组织部帮扶望谟县助推的特色产业,并协调帮扶资金300万元,在望谟油迈乡率先发展芒果产业,计划推广9000余亩。
推广的重担就落在了刘清国身上,作为省委组织部帮扶望谟县油迈乡“整乡推进、同步小康”工作队成员之一,他同时还担任了油迈乡科技副乡长,刘清国满怀激情地投身到了发展芒果特色农业,助推农民脱贫致富的热潮中……
然而,产业扶贫中最难的要算农技推广了。当时,农户对芒果种植还比较陌生,有没有效益心中没有底,种植管理普遍没有施肥、修剪和套袋的观念,每个农民都需要手把手地教。为此,“2014到2016年,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搞培训,基本每个村都要培训,每个村培训都在15天以上,每个乡镇跑三个星期才能跑完。”刘清国说,“有时,从县城8点出发到昂武镇,107公里的路程,因路不好走,往往要到中午1点才落脚。”好在芒果种植的经济效益成效明显,以前,一亩玉米的收成在六七百元,而一亩芒果的收成就高达6000元,翻了10倍还多。
随着芒果被望谟县定为大力发展的支柱特色产业,芒果的种植也由原来的油迈乡向蔗香、桑郎等10个乡镇推广,刘清国的职务也由参加服务万名农业专家“三农”行动,由油迈乡任科技副乡长到蔗香镇任科技副镇长,最后被调到望谟县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办负责全县芒果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工作。
为扎实推广芒果栽培技术,刘清国所在的技术团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5月初,芒果套袋时节,每批组织二三十人的村民前去广西或攀枝花实地学习;8月底到9月初,则邀请广西的种植大户或土专家来望谟指导修剪技术,大多数农民很快就能学会并掌握适用技术。
同时,刘清国积极申报省科技厅、省农委芒果发展项目7个、资金120万元,中央财政精品水果项目2个,资金900万元,至今,望谟芒果种植面积已达40000余亩。今年底,预计突破5万亩。
“贵州山地芒果4月份开花,能避开倒春寒;7月份以后陆续销售,能错过广西五六月和攀枝花10月等芒果主产区的上市时间;实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的自然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目的。”刘清国说。
脱贫攻坚路上有英才
芒果成为了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望谟县油迈瑶族乡纳王村村民岑南贵,2014年开始种植芒果15亩,努力学习芒果栽培技术,先后多次到广西百色参加培训班,学习芒果管理技术。2016年,他获得黔西南州科技种植能手;2017年,他家芒果收入达到7万元。
望谟县油迈瑶族乡平卜村村民王显志,任望谟县平卜芒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4年至2016年在任职平卜村村支书期间,带领全村农户种植芒果3000余亩,多次参加望谟县组织的芒果培训班,还曾经多次一人去广西百色找芒果种植能手学习芒果管理技术。2017年,他家芒果收入达到10万元。王显志感慨地说,“要不是刘老师到我们这儿指导种芒果,大家伙的收入不会这么高,咱们都记着呢。”
在服务“三农”中,刘清国带领油迈乡平卜、纳王2个村50余户脱贫致富,仅芒果收入都在2至10万元。2017年,刘清国获得了省委宣传部颁发的“贵州脱贫攻坚英才”称号。(2018年06月20日 《贵州日报·科技周刊》本报记者 徐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