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了逃避思考真正的问题,愿意付出一切辛劳。
所以工作,除非偶而的特殊时期、特殊项目,不应该让自己陷入一种时间被占掉、忙忙碌碌的状态。但如果我们确实做到了,在工作不同的项目中间的工作的间隙,应该去做些什么?
上班的时间,拿起手机来刷刷,好像有摸鱼的嫌疑;
不可能拿出书籍来研究,更不要说是工作之外的其他书籍了;
上网去看娱乐性的内容,更不合适。。。。。。
那应该做什么呢?
做到总结与思考,是对于工作本身收益最大的事。
为什么呢?
这两者,就是时间管理中重要但不紧急的事,而他们往往会因为工期等各种原因被占用,或者是被迫的结案与复盘,很少主动为之。:
总结会让我们更好的认清做到了什么,并且结构化的、体系化的呈现,串起散落在工作中、记忆中的珍珠,放大做过事的价值;
思考会让我们更好的考虑可能做到什么,不断拓展边界、加深对于当前问题、未来方向的理解程度,期望做得更好、更深。
总结什么呢?
总结做过的工作,并且分门别类的整理出来(一些做工作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方法、思考过程,看看是否可以抽象成通用的方法论,梳理出来)
总结做事的完整流程,把脑力活动变成体力活动;或者把一件事拆成相对模块化的几部分,以后万一有变,就可以只替换相应部分的做事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总结工作的得失,做的如何,给自己打个分,好的地方为什么让自己、让业务方满意,不好的地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提升。
。。。。。。
总之,对于过往的一切梳理、评价过程都是可以纳入总结的环节。
那思考什么呢?
思考工作中未曾解决、解决得不够的问题,看看是否可以加深理解,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
思考一个较长时间,比如两个月、一个季度的大的目标是什么,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如果把握不准,宏观、定性一些也是可以的,但尽量能够量化)
思考为这上述目标,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并写出计划。
总之,关于未来的一切探索、整理过程都是可以纳入思考的环节。
上述两者都是工作中的额外工作、附加工作,而对于人的绝对增益,会超过工作本身(当然,都是构建在工作基础上的。思而不学则殆嘛)非常适合在工作的间隙做。而此时此刻,工作的忙碌,就不是之前所说的忙碌病了。前者是主动,而后者是被工作牵着走,有着巨大的差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