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是孤独的。人可以忍受孤独,而最怕空虚寂寞。所以,人总在想方设法地克服空虚,排解寂寞。人类大多的日常普通的行为,追根溯源,实质上都与此有关。吸烟、喝酒,交友、聊天、唱歌玩游戏等娱乐,聚会等等,初衷不就是一个吗?找点事来做(玩,就是轻松愉悦地做某件事),以排解人生的孤寂感啊。

人的天性就是追求快乐的。而空虚寂寞是快乐的死敌。幸福生活的其中之一是有事可做,做喜欢的事。
所以人在世上,总得找点事来做,无论是谋生还是公益,这也可算是一种寄托。
世界级大富翁,物质生活可以说是随心所欲,坐吃三代也没问题。但他们却没有停下来不做事,反而延迟退休,这恐怕也是害怕闲着无事而带来的空虚吧。认识一位老同行,他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主持的省级国家级的课题研究也有很多个,还评上了省劳动模范,可算是硕果累累了。他很快就要退休了,现在却还在申请一个新的省级课题,还要继续研究。我觉得不可思议,这不是在自讨苦吃吗?忍不住问他:“您主持的高级别的课题也有很多个了,为什么不停下来?”他说:“没事做,我可受不了的。”听了他的话我一下子理解了,是的,不做事产生的空虚,是非常痛苦难受的吧。人总要做点事的。
我就有这样的经历:工作上因为一件重要的事需要奔波,不断的加班,经常是下班回来就倒在沙发上一动也不想动,而且压力大,可以说是身心疲累。还好,一两个月后,事情顺利完成。庆功会后的第二天,骤然轻松下来的自己突地感到空空的,不知道做什么了,甚至自己的存在感没有了。无所事事的自己在办公室里坐立不安,真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没事可做带来的那种无聊与寂寞,比工作辛劳产生的苦与累更难受!
是啊,无所事事,脑筋也不动,人就是一具麻木的躯壳了。我也理解了某些老人,退休下来,反而苍老得特别的快,有的甚至退休后不久就生病住院了,主要原因就是闲得慌而产生的空寂感。而有的人退休后找了事情来做,却依然充满活力。比如某中学的校长,爱好文学写作,退休后被宣传部门聘为编辑,负责县志文史的组稿编撰工作,还经常参加诗联、文学的有关活动,有时义务到中小学开展文学写作讲座,总之他每天都较为忙碌,家人都担心他年纪大了吃不消,而他却觉得很充实,也不觉得累,身体很健康。

所以,有人说,爱阅读的人是幸福的。读书虽然不能挣什么钱,更不会成为大款,但爱读书的人不会感到孤独无聊、空虚寂寞,就算没其它事可做的时候,一本书,一杯香茗,就是一片幸福的时光了。
当一个人没有事情做时候,准确地说,是没有更有意义的事可做的时候,可要警惕了。
成年人是如此,小孩也一样。一些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在学习那里找不到乐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或学习任务,也就容易没事可做了。怎么办?捣乱、外出游荡,或者上网玩游戏呗!
现在网络游戏上瘾的孩子相当普遍,除了正常情况下的寻找刺激获得快乐与控制感之外,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没合适的事可做”你看无心向学、漫无目的、游手好闲的孩子就容易迷上网络游戏。再加上游戏本身的吸引,内外夹攻,不容易止瘾才怪!
想要网瘾的孩子脱离网络游戏,根本的办法是找到让他觉得比这更有意义的事来做。祛除杂草的最好办法就是种上庄稼。当他有这样的事可做了,忙碌了,其它的也就淡忘了。
所以,我们总得要找点“事”来做,千万不要让自己没“事”可做。
当然,你懂的,这里所说的“事”,是有益的,有意义的事。

前些天我加入了“二十一天写作训练团”,下决心每天坚持写作一千字以上,在网络上做到“日更”,目的之一就是在这个假期里让自己有事可做,不要胡思乱想、无所事事,在迷惘无聊中浪费时间,结果,我闲聊的时间明显减少了。每天都想着今天要完成的写作任务,思考确定写作的主题、文章的框架,然后再写下来。这样,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那么,做什么事好呢?那就要从内心深处问问自己了。工作,就是人生中要做的一件“大事”了。当然,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事,都可以去做。专心地努力去做一件事,自己的人生就更充实、更有意义。是的,别无所事事了,赶紧找一件事来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