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析字——析“乳(文乙)”
先说结论:以“乙”为构型部件的字,古漢字中主要有“乳”字与“亂(乱)”字。现不过也有些字看着也以“乙”为构型部件,但实际并非“乙”,比如“孔”与“胤”。所以“乳”与“孔”两者基本没关系。而现行简体中也有字以“乙”为构型部件,造字之初很可能都取“乙”的音。比如“艺”、“忆”、“亿”。
“乳”和“孔”的最初构型与“乙”基本无关,请看下图:
摘自汉语多功能字库“乳”字甲骨文明显的就是母亲抱着子女在哺乳的构型,至篆书才以“乙”为构型部件。篆书“乳”的左部构型可以解释为抱着婴儿,属于继承甲骨文的动作构型。那么右部“乙”在“乳”字里面就指代哺乳行为了。“乙”字是否能引申出哺乳相关的含义呢。
笔者认为,“乙”的本义为多年草本植物发芽(参看拙作《天干地支在古代的真实含义》)。关于草,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名句大家都耳熟能详:“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的这种生生不息特性正好可以用“乙”来表现。所以“乙”可以引申为生生不息、源源不断,而母亲的乳汁正符合这种意象。我们都知道,若非刻意断奶,大型哺乳动物的乳汁基本不会断(奶牛产奶正是其中典型),人也如此。“乳”字从甲骨文到篆书的构型变化,是由象形变成会意,不同的构型表达相同的意思。
而“孔”字的金文,很形象的就是婴儿留着小辫子。正常情况下,小孩子剃头留下小辫子的地方就是卤门所在。所以金文“孔”的构型会意小孩的卤门,由卤门为头骨未闭合处引申为小洞的意思。
“乳”与“孔”《说文》都从“𠃉”,并将“𠃉”解释为玄鸟。因为《说文》将“乙”字解释为春草冤屈而出,少了多年本草的定语。从而无法引申生生不息的含义,自然无法解释“乳”字。至于“孔”字,根本就与“乙”无关,但许慎又没有金文资料,而且“孔”与“乳”又长的有点像。于是只好将“乳”字与“孔”字的右部构建生生造一个不存在的“𠃉”字。
其实“孔”字与篆书“胤”字一样,本来用一撇也可以(战国文字其实有这种构型,但估计含义表达不清,所以没能流传):
摘自汉语多功能字库不过很可能因为美观问题(“孔”字右边如果是像“胤”字篆书一样是个小撇,那恐怕会很别扭),另外估计也是为了更准确的表达。所以篆书“孔”与后来的胤字一样,在篆书阶段就将一撇改成一个右弯勾。另外,上图也说明了“胤”并不从“乙”。
至于三个带“乙”的简化字,“艺”字繁体为“藝”,而“藝”字初文为“埶”,为种植的含义:
然而隶变之后,估计有点表意不清,所以将其加在“芸”字中间,以明确种植的含义。而简体“艺”字将草初萌的“乙”组合草字头,正好是草的幼体与成熟体。一定程度可以用植物生长来表示种植,但毕竟种植的含义不够明确。所以“艺”字的“乙”字基本上只表音。以笔者所知,“藝”字有个异体字“秇”恐怕更符合造字本义与最初的甲骨文构型。
“亿”繁体为“億”。本义一般认为是安定,现在常用为数词,表示万万。因此,“亿”中的“乙”也只表音。
“忆”繁体为“憶”。笔者以为,若以想念、回想的意思论,或许“忆”字的构型表达的更贴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