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班,也称“拯救大家班”或者“收拾残局班”。接了一个双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跟前天晚上的情景基本一样,同一组外科医生,同一个下午班的我。手术进行了6个小时,一切顺利。只是今天的病人只有48岁,上一次那个是50出头,都是男性。
回家的路上意识有点模糊,坐在车上闭着眼睛休息,但是却忍不住在想,都是家里顶梁柱的年纪,得了癌症已是不幸,何况还是直肠癌。中国人的直肠癌发病率xxx,虽然现在有先进的腹腔镜设备,精细的麻醉监护,病人的身体状况良好,也可以耐受这样长时间的大创伤手术。但是,它毕竟是长时间,大创伤的手术啊。再想想,手术并不是这个疾病的治疗结束,而恰恰相反,是整场治疗的开幕而已。
不管患者的生存期有多长,在未来至少可预见的1到2年里,对这个病人而言,他丧失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对这个家庭而言,它失去了最重要的生活经济来源,同时可能已经负债累累。今后的生活,会有无数个反反复复,辗转于病床和医院之间。重点是,这种生活没有尽头。
想多了不免又开始有挫败感。自己每天在手术室忙忙碌碌,永远有做不完的手术,和做不完的麻醉,但是这些付出能够为病人带来的受益,究竟是真的是“益处”吗?是的,对于可以极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手术,比如白内障的晶体置换,比如心梗后的冠脉支架,医生可以从中获取强烈的职业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但对于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比如慢性肝炎,各种消化系统癌症,抑或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更多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是拉住疾病的脚步,让病程尽可能地“减速”、“刹车”。因此,看似很多疾病的5年生存率在增加,人群平均寿命再延长,但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些患者的生活质量怎样。如果让我自己选,我会选健健康康地活到75岁,还是从60岁就开始需要人照顾,口齿不清或者行动不便地拖到75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