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就是真相吧
下午,需要签一个表格,打电话给小刘老师。打了几个电话都没有接,最后在qq里回复说有事外出,有什么事情可以让别人代替签一下。校长这几天外出培训,我问代理校长,“小刘请假没有?”校长回复说,“没有请假。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旁边有老师说,“小刘把下午第七节课和我调换,下午没有见过人。”这个老师是刚毕业两年的年轻教师,家在县城。不知道这位老师是怎么想的,没有履行任何的请假手续就离开学校,所带的班级没有人去管。她没有想到,一个老师的离开必须向学校请假,让学校知道你去向何处?这样的做法至少是一个违反学校的纪律。
作为年轻的教师,应该把精力放到钻研教育教学的业务当中,应该关注自己的提升,而不是干其他的事情。教育是一份良心活,既然选择了教育,就想到了至少要尽职尽责,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榜样。刚入职已经有了一副懒散的样子,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呢?年轻人缺少一种踏实,一种吃苦耐劳,一种钻研的精神。把教育看成了一份工作,校长是老板,一切都是为了老板工作。其实,教育更是一份事业,不是为校长去工作,而是为了心中的初心,为了遇到的孩子。
小吴是县城学校支教的老师。她从毕业分配开始一直在县城工作,为了能够晋升高级职称,必须要有乡下支教的经历。支教的要求是完全按照被支教学校的要求工作。作为县城的老师,有着自身的优越感。再加之,每一个能够到乡下支教的老师,背后都会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校长不敢,也不想去得罪这些人。一周只有两天在学校,其他的时间就回到家中。她把一周的课程集中到两天之内上完,只有学生听懂听不懂,这不是她关心的问题。她关心的是把教书这样的任务完成。这样的支教,教育行政部门已经默认。真的不知道这样的支教能够给乡下的学校带来什么?只会破坏乡下的教育生态环境。支教本来是示范的性质,现在却给乡下的老师们一个错误的榜样。课程可以倒在一起上,没有课的时候,完全可以回家。学生的好坏可以不计较,只想着完成任务。不知道支教的目的是不是搞垮乡村的教育呢?
最近几年,乡村教育质量已经显得摇摇欲坠。这背后除了生源质量的锐减之外,还有更多的是教师队伍质量发生了变化。教师已经没有以前的奉献精神,已经没有以前的钻研精神,有的是投机和懒散。没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何来教育质量的提升呢?看到一个个年轻人对于教育的敷衍态度心中感到非常的遗憾和非常的生气,不知道这样的现象是不是能够遏制,还是会继续的蔓延。一个人没有办法制止这种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