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志读书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读莫泊桑《项链》避免作文落入俗套,学习作家对人本性的深刻理解

读莫泊桑《项链》避免作文落入俗套,学习作家对人本性的深刻理解

作者: 饼子啃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3-20 21:01 被阅读58次

    我们过去读一篇小说时,阅读的思维方式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我们无法认识到通过阅读对写作提升重要性的原因,以至于很多有写作爱好的人,竟然想避开长时间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这一条“捷径”,试图通过“熟能生巧”的方式完成自己对写作方式的专业化掌握,我是对这种方式有一定的质疑,巴金就曾说过他的写作技巧就是“阅读”。


    莫泊桑 (5).JPG

    本篇内容是我有针对性的,以阅读为提升写作能力的实践性阅读,以边读边体会的方式了解作家的写作技巧。

    我们过去养成了一种阅读即理解中心思想的逻辑思考方式,面对一篇小说,终极目的便是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当然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却忽视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果我们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知道其内涵和意义,那这篇作品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仅仅是为了理解作者表达的意义,那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们以前的阅读理解方式,其实仅仅是通过文学作品这一个传递信息的媒介与作者沟通而已?读者只是为了搞明白作者通过作品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意义。那这不就成了一种宣传?一种说教?还不如用两三句简短明了的话告诉我即可,也就是我们所总结的那些中心思想,直接告诉我不就得了?

    显然过去我们一直是以这种方式去阅读的,这也是我们最后,虽然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最终都无法获得一定等量比例的写作能力提升的原因,一部文学作品是不能拿中心思想做标准答案的,而我们有过去却一直都在争论谁的理解是正确的,谁的理解是错误的,而似乎很少见过我们争论,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要那样写?

    往往后者的讨论,才是文学艺术鉴赏的主要过程,前者只是一种对意义的理解,如果文学艺术的目的都是为表达意义,那还不如直接写一道布告,发一张通知来的简单快捷,还不会存在因为理解偏差而导致的意见不统一问题。

    因此打开鉴赏文学作品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对作者如何这样写的追问。作者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表达了这个意义?这些才是文学作品的艺术理解,一旦我们以这种方式开始追问,那文学作品理解,就已经由过去以逐渐走向中心思想的不断收敛结构,变成一种逐渐向外分拆的发散结构。

    今天我们就拿这篇莫泊桑的《项链》来做一个简单的实践性解读,当解读完这篇小说的时候,你对过去他的中心意义已经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知道,如何模仿莫泊桑写一篇属于自己的“项链”小说,而写作就是这样不断的鉴赏、不断的模仿,最后有了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和特点。这就像画画,没有临摹的过程,你就永远学不会独立画画。

    撇开我们过去对莫泊桑《项链》的意义理解,如那些虚荣心造成的恶果的解读;同时也撇开当今对它的另一番解读,如作家毕玉飞说这不是写虚荣心,而是写契约精神,这种精神其实是一种热的优良品德等等解读,这些都不是我们要了解的重点。

    一、重点在于莫泊桑塑造这样一个形象的成功在哪里?我们过去要构思一篇小说,首先就要构思我们要写的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假如要写一个坏人,我们就要如何构思他做坏事,怎么做才算是一件坏事,怎么写才能让人理解他是一个坏人,或者是一个表面好人实际是坏人的奸臣等等。以此对应我们小时候的作文,无不出现这种现象,写一个人,要不是好人,好的完美无缺,要不是坏人,坏的罪大恶极。都是一种僵化的写作范式。

    莫泊桑写了这个马蒂尔德,今天我们有人按老一套阶级论的方式看她,她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按现代作家毕玉飞的解读,她又是一个具有契约精神的优良品德的人。莫泊桑首先就给我们上了这样一堂关于人性的课,我们写一个人为什么总要写的清清楚楚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我们小时候为什么总要写小明扶老奶奶过马路,这是不是有点太假?

    其实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具有两面特征,一面是好人,一面是坏人,只是好与坏的比例不同,或者表面看不出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样才是一个立体的形象的接近真实的人物。非要把人写的非黑即白,要不大忠要不大奸,这种作者给读者提前把人物定性的方式,就是阻止读者继续思考的拙劣写作手法,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对人性的思考,那就是与霸道女友、打脸、穿越那些小说是一类作品。

    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个特点就是让读者停止思考,大脑进入一种休眠状态,不然怎么消磨时间。我们今天谈论马蒂尔德有的说好,有的说坏,那其实正是“两者合一”才是这个人的完整形象,脱离任何一个方面,她都不算是真正的马蒂尔德本人。

    二、我们接下来要关心的是作者如何让马蒂尔德展现自己的本性。关于她的虚荣,作者通过一个舞会,关于她的守信和吃苦耐劳,作者通过项链的丢失,这是作品中两个主要的故事高潮,而这种故事高潮情节部分,它的最大不同就是脱离了马蒂尔德正常的生活轨迹。

    人只有脱离正常的生活轨迹才能产生情绪和行为上的波动,而每次波动都带来一个角色的新的本性特征,而这个人的丰富与立体就在于这样不断的波动起伏的生活轨迹中产生。一个短篇有两个主要的情节波动,而长篇会更多的情节波动,我们错误的是把人物的形象归结于一个波动带来的本性展现,作为对这个人本性的定义,其实这并不符合人的复杂性特征,人因为有思想,因此是最复杂的一种动物,单一的好与坏来对人的定义,这就像是告诉人家什么是玫瑰花,你告诉人家带刺的花就是玫瑰花一样的荒谬。

    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这种情节起复的主要目的。如果仅仅是博人眼球那就是文学快消品,如果是为了塑造丰富的人性内涵,那就是好的文学作品,而且每一次的情节波动都要反映出不同的人性特征,这样的情节冲突才不会是重复的赘述。

    人在正常的生活中往往是受到理性的约束,把自己的本性隐藏的很深,而一旦在一种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这时的理性约束瞬间被感性的冲动所替代。于是人的本性就失去了理性的约束,而浮出水面,往往一个人处于理性状态下所做的好事和坏事都是值得怀疑的,怀疑的不是这个人做的对不对,而是怀疑这个人是不是处于本性而做这样的事。

    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这样的不断的深入探索,靠一种激烈的外部冲突,来塑造人的本性,而不是靠激烈的外部环境冲突来博人眼球。而人的本性永远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对立,而是一种好与坏,优与劣并存的复杂的人性特征。

    结束语:我们在这篇短短的小说中,看到了作者为什么要表现出人物角色的两面性,因为这就是人的复杂性特征。如果用好与坏的标准去描述一个人,这就会变成最失败的文学作品。同时我们还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舞会和丢失项链两个事件来表达内容,是因为单一的矛盾冲突,不足以丰富人的本性表现,那样你永远只能看到马蒂尔德虚荣的一面,但她其实还有勇敢的一面。

    文:饼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莫泊桑《项链》避免作文落入俗套,学习作家对人本性的深刻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nhx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