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我,没什么朋友。有一次语文考试写作文,老师的评语没有评价作文本身,而是评价我的性格,我至今记忆犹新。
他写到:有时候过于忧郁对人不好。
我知道老师是为我好,但我当时还是感受到很大的冲击力。
可能我自己都没想过我一篇作文的忧郁是否等于我整个人有忧郁的气质,甚至我是否独来独往,性格孤僻。
总之一个价值观的评价,会导致很多“现象”变成“概念”,直至变成“标签”。
整个高中我真的开始觉得自己性格孤僻了。最害怕的来自家长和老师的评价就是:不合群。
于是我刻意去交朋友。班里那些活泼外向野蛮的孩子我当时看不上,就和那些学习好性格安静的同学交朋友。
但每次我都会在意到那些敏感的细节:换座位谁跟我一起坐?出去春游谁和我一起坐?午饭谁跟我一起去吃?上厕所谁跟我一起去?
现在看来,那些东西根本不需要在意。
我承认,那时候我有刻意去交一些我并不真正喜欢的朋友。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成绩好都不如性格合群更重要。
那可能是年轻的时候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容易被来自外界的眼光所左右。大人们轻易的价值判断容易让我迷失。
如今,我知道我适合什么样的朋友,知道自己的社交生活应该是什么样最舒服。我疏远那些没必要交往的人,精简自己的社交生活。生活是自己的,自己的体验最重要。
我中午在公司都是一个人吃午饭,因为我不喜欢没话找话。我喜欢头脑放空,享受独处。
但这并不代表我孤僻或者有性格缺陷,放下这些负担后我的性格变得更自然,社交更自如。这才是真的我。
我喜欢独处,但我没有不合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