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通过读精神分析貌似找到一些沉进去的感觉,随着学习的深入,困惑也越来越多。在读了一段DSM5之后,我产生了疑惑,这DSM5究竟是不是精神分析所说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呢?
于是我请教王老师。
我:请教王老师一个问题,dsm5讲的是不是边缘性人格障碍?
王老师:要跟你澄清两个概念。1、南希的这本书,讲的是边缘型。这里的边缘型并不是指边缘人格障碍。而是指界于精神病性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种边缘状态,这种状态指的是边缘型人格结构,即一个人人格的主要特征。这9人格特征第二部分会具体讲到。
请参考本书第55页,客体关系:对边缘型病征的界定。再细读几遍。而DSM5,更多是指精神病性的症状,人格障碍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内容。
请一定清晰概念。
我:谢谢,我再品味品味,我有这本书,很早就买了,但没有看过,这次借着机会,好好品读下。
我又重读精神分析55页的客体关系:对边缘型病症的界定。
即使到19世纪后期,精神医学的医师们对身处心理“边缘状态”的患者是否属正常仍莫衷一是。至20世纪中期,人格理论家们认为,在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地带。
这里南希讲的是一种边缘状态,而不是障碍。
而在DSM5中第235页,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定义为:
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个体患有极端而频繁的心境转移、糟糕的自我形象,以及关系问题。他们可能有持续数小时的愤怒或焦虑发作,超出了问题的范围(例如,朋友迟到或取消会议)。他们不可能只有一点点悲伤、一点点愤怒或一点点担心。每种反应都是极端的。在这些时刻,有此障碍的个体可倾向于冲动行事,伤害自己,以及忽略他人的安全。这些行为是他们不容易预防或控制的。
此类患者与家人或朋友的关系是紧张的、有压力的,因为这些心境上和行为上的极端改变。有边缘人格障碍的个体可能宣称对某人有强烈的爱,可快速转变为强烈的愤怒和憎恨。当他们相信(经常是错误的相信)他人在找茬或是不偏向他们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边缘型人格障碍影响了人群中约2%的个体,其中大部分(75%)被确诊的是女性。此障碍的比率在年长者中可能下降。30岁到40多岁的个体,症状倾向于减轻以及变得更稳定。
边缘型人格障碍
当存在困难的人际关系模式、自我形象极端的改变,以及成人早期开始有冲动行为时,就可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表现为以下至少5种情况:
1、疯狂的努力,避免某人离开他。
2、不稳定的和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可能在有时对某人极端地爱,然后极端的恨,在两者之间转变)。
3、自我形象以极端的、频繁的改变标志(可能在高度自信和非常糟糕的自尊之间转变)。
4、风险行为,倾向于冲动和自我伤害,例如,疯狂购物、有风险的性行为、物质滥用、有风险的价值和暴食。
5、自杀行为或自我伤害的模式。
6、强烈的悲伤或焦虑发作,持续数小时,很少超过数天。
7、经常感到空虚(例如,感到乏味、没有意义或目标)。
8、强烈的愤怒,超出了问题的范围,或出现愤怒控制的问题(例如,频繁的打架或发脾气、经常生气)。
9、稍纵即逝的、压力所致的偏执想法或感受(可能猜疑他们对自己有不良的动机或计划),或感到‘不真实’,或与自己或世界分离。
风险因素
边缘型人格障碍在家族内传递。在有此障碍的个体一级血亲(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患病率高5倍。
以上是我对边缘性人格状态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重新学习,也就是说边缘性状态是神经症与精神病之间存在的一个中间地带,而边缘型人格障碍是边缘性人格状态的一个极端情况,达到了障碍诊断标准。
我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的抄录DSM5的诊断标准呢,我就是想表达一个态度,一个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态度。
这世界上的职业有许多,我为什么跨度这么大执着的去干心理咨询呢?我不断的问我自己。我告诉自己,是喜欢,是爱,是可以救赎自己的使命。为了这个信念,我愿意放弃很多,愿意花时间去积累,从零开始。
写到这里的时候,有个来访预约了我的咨询。我很高兴,也第一次品尝到了边界感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来访,更甚至对咨询师都是更好的成长。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有爱,之所以成长,都是因为他的独立性,他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重要的是设置的意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今天看到蓝橡树换新LOGO了,让心理服务大众是一直不变的初心。
让心理学服务大众,我成了一名受益者。也要像这棵树一样深深的扎根于地下,开的枝繁叶茂的,深情的拥抱、热爱这个世界,热爱这深情的永不回头的归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