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衡量不同个体的认知水平?
2022年五月第11本书
预计读速6000字每分钟
实际读速2000字每分钟
内容太干了,建议先阅读部分书中提及的文学作品,再翻阅本书。
>> 本书名为“文学批评入门”,其目的是为大学生撰写文学批评——而不是研究文学或文学史问题的学术论文——提供一些入门级的建议。
>> 所谓的文学批评,不是一门外延稳定、内涵明确的科学,而是在历史中先后形成的、对纷繁芜杂的“文学”现象进行评析与探究的不同范式的组合。
>> 一方面,对文学批评来说,小说这个文类确实重要;另一方面,小说在很多时候已经不是单一的文类,而是一种进入文学问题的路径。
>> 文学批评是文学作品与文学观念之间的连接器,某种程度上,它的价值就在于打破陈规,将文学作品从一般的、自然的甚至是舒服的接受方式带向更有挑战性的接受方式。
◆ 第一编 什么是学院派批评
>> 第一编是要讲两个大问题,一个是文学批评有什么用,一个是文学批评会遇到怎样的难题。
◆ 第一章 学院里的批评家
>> 充耳不闻本身就是一种答问的方式。
>> 批评的任务就是解说艺术作品,纠正读者的鉴赏能力。
>> 认为只有本身是好作家才能是好批评家的看法没有道理,但是,只有那种理解和尊重作家的创作才华并且致力于发现真正的好作家的批评家,才有可能是一个好的批评家。
◆ 第二章 批评的美学难题
>> ○描述:事实与感受○阐释:意图与意义○评价:原因与理由
>> 阐释不是意图的猜想而是意义的建构。
>> 怎样通过评价来实现自我教育呢?不妨借助几组概念工具思考问题。第一组概念工具是原因和理由。
>> 所谓鉴赏,是站在特定对象的立场上去解释和评说作品整体的意义和效果;所谓评判,是拿某些相对明确的普遍标准去衡量作品的某些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 第三章 文学之为现代
>> 再现性当然不只是文学再现某些历史事件或者生活场景,那还只是讨论的起点。
>> 文学中的现代,是承载着一系列正面价值的现代。现代社会有很多观念是过去没有的,代表了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文学作品应该有所体现。
◆ 第四章 文学之为审美
>> 文学作品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传达世界的某种讯息,没有文学,世界很可能就发不出这类讯息;而没有敏锐的、老练的、饱含热情的阅读,我们也可能会错过它们。这是我们对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期待,文学批评就是帮助人们去兑现这种期待。
>> 文学不是直接告诉人们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而是启发人们以新的方式思考问题,或者思考新的问题,以使人们认识到生活不只是他们所想象的这些。
>> 文学不是借某个形象提出一个观点参与争辩,而是把一团既能够打动人又让人难以裁判和处置的文学形象,丢进思想观点的争辩中。
>> 文学性,即:是什么使得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
>> 一部文学作品,在剔除掉情节、主题这些“基本信息”之后,还剩下多少东西。
>> 形式分析的三层次
>> 第一个层次有点像经典美学所说的区分美感与快感。
>> 第二个层次更困难一些,是要通过把握多个对象之间的关联来理解写作的妙处,如发现细节之间隐秘的呼应关系,描述作品的整体结构并评估其效果,点明一个作者富有特色的写法和意象,等等。
>> 第三个层次已经有点越出我们平常所说的审美的范畴,或者说我们只能借助真与美的关系去讨论它。
>> 很多人评论文学作品的价值,还是更习惯于“两张皮”,说得婉转一点是话分两头,一边是思想价值,一边是审美价值。将这两类价值分而论之,文章条理一般会比较清晰,写起来也会比较顺畅。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将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分开衡量,文学作品的整体就被割裂了。
◆ 第五章 文学之为独创
>>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这话有点绝对吧,但在文学的世界里,所谓绝对,只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关键是能不能打动你。
>> 有关独创性,批评家往往要做三个方面的评估:一是看某个作家或某部作品有多特别;二是看这个作家或者这部作品曾受过哪些作家作品的影响;三是看这个作家或这部作品影响了哪些作家作品。
>> 每个人的阅读面是有限的,但只要你读的书足够多,你说某本书有独创性,总会有人愿意信,这个时候你不是科学家,而是行家。
◆ 第三编 读入文本
>> 批评无非就是这么几个路径:作品与世界,作品与作者,作品与读者,最后一个,作品自身。
◆ 第六章 部分与整体的辩证法
>> “新批评”的基本理念是强调文本是一个整体,文学批评的工作就是去揭示作品各个部分、各个细节的内在关联,展示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如何成为有机的整体,其基本立场可算作客观说系列中的传统型。
◆ 第七章 叙事学批评(上):故事与叙述
>> 一个性格复杂且在成长中的角色往往承担着故事的主线,而性格比较确定、单一的角色往往成为配角,这是常见的配合方式。
>> 文学不仅仅是叙述了一个故事,塑造了一些人物,还塑造了一个叙述者,这个叙述者就像故事中的人物那样——并非一定是故事中的人物——有自己的声音、人格和脾性。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被某个故事吸引,首先就是被一种深具个性的叙述的声音所吸引。
◆ 第十四章 表层与深层(下):以意识形态批评为例
>> 1.评论者并不需要听信作者宣示的创作意图,而完全可以自行发掘作者的政治无意识;
2.特定的审美形式与特定的政治无意识密切相关,而审美形式的变化往往——虽然常常是间接的——引发政治想象乃至政治观念的变化;
3.唯美主义、“纯粹审美”、“形式自律”这类话语本身就建立在特定的政治利益和政治权力之上,事实上,文学理论一直与政治信念和意识形态标准密不可分。
>> 关键不是你是什么人,而是你做什么梦;你做什么梦,你也就是什么人。梦都是现成的,只等你各取所需,将自己代入。
◆ 第十五章 内部与外部:在文学中发现历史
>> 在某种意义上,文学的首要问题就是“使什么成为文学的”,就是要对生活做一个决断,从中分出哪些是“应该有”的,哪些是“实际有”的。
>> 不是让文学与历史因为结盟而变得平庸,而是让它们从对方那里获得新的能量。
◆ 结语:在知性与启示之间
>> 所谓“入门”就是指终于体认到这个道理:每一部真正的杰作都开启了一种可能性又自行封闭了它,由此为世间留下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而文学批评就是这一事件的见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