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

作者: Jack_Barnes | 来源:发表于2016-07-14 12:16 被阅读34次

    写作真的是将内心中潜意识的意识迸发出来的一种奇妙的行为,想要触发这种兴奋的灵感,并加以创作我认为需要几个必要因素:平静,兴奋以及热爱。

    我相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阅读以及写作已经成为一个小众的爱好,或是说阅读以及写作的目的并不“纯粹”,我很难定义什么是真正的纯粹,我相信即使是最一流的作家,即使出版的书不会给他带来分文的收入,他也会希望他的书可以出名,可以给更多人带来知识与智慧,这或许就是写作以及书籍意义。然而我并不是指带有经济利益的创作就不再纯粹,如果一个一流作家可以不仅通过他的书给人类带来精神上的财富,同时可以附带一些经济上的收入,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了。然而人类的欲望以及嫉妒是难以控制的,或许在初尝甜头之后,为了名利而不得不迎合更广大读者的胃口,其实这也无可厚非,除了纯理性的书本,小说以及散文就是给读者以一种感官上的感受,然而读者的感觉并不是作者的感觉,作者通过文字表达传递给读者的直观感受,而如果并不能用文字表达出作家想要的意境传达给读者,这个作家并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作家。但是,如果存在煽动,或者说把握住人性弱点的作品,而忽略了写作中更重要的东西,我认为这并不可取。

    首先,对于创作者而言,即使是如同《茶花女》如此出众的作品,都可以让小种马因为良心而抑郁终生。其次,对于读者而言,某些书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宜,因为我们的内心中隐藏着最无法克服的弱点,例如懒惰,嫉妒,未完成的建设(毁灭)等等,如果书籍充斥着这些情绪而又不含任何文学素养以及实质性内容的时候,极有可能对读者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

    有一些书也因此极具争议,比如《麦田里的守望者》。艺术作品相对于科学研究,从社会的审视角度来说,我认为更为复杂。当日全食测算的恒星偏移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理论计算丝毫不差时,即使根本不打算弄清相对论是什么的时候,他们也会对这位科学家产生前所未有的敬意。而反观艺术作品,就大相径庭了,人们对于他们不能欣赏的艺术,并不会怀疑他们的品味,因为艺术就是拿来被人欣赏的,而当大众不能欣赏时,与其怀疑自己的鉴赏能力,抨击艺术家明显更利于他们接受。

    很显然,唯物主义这种最古老以及原始的哲学思想更加被大部分人接受。如此便忽视了感性对于人们认知世界的所产生的根本而且巨大的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npe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