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学习了深度复制一个知识框架,然后通过碎片化的学习来充实它。
但是,这样就可以拥有了一个细分领域的个人知识体系吗?并非如此。
知识框架和碎片化的知识,只是属于知识世界。我们一直强调知识的学习最终要回到实干中。
我们还需要经过实干世界的检验,才能真正形成属于个人的知识体系。
今天就来学习如何真正形成属于个人的知识体系。
工具09 用对照思维校正知识体系一、基本信息:
【内容】《穿透式学习》
【创作】拾画
【日期】2020年5月22日
二、今日目标:
继续精读《穿透式学习》,制卡对照思维校正知识体系,创作至少1000字,在简书上更新。
三、分解任务:
1.深度《穿透式学习》章节并做电子批注和纸质笔记:
构建知识体系的对照思维、实用工具09:用对照思维校正知识体系
2.制作模型卡:对照思维校正知识体系
3.创作1000字以上;
4.简书上第十四天更新
四、随笔感想:
早上醒来晚了,还没爬起来,打开手机上电子书,发现看不进去,脑子一团浆。洗漱完毕,准备好笔和笔记本,往桌前一坐,整个人开始进入状态了。这两周的习惯还是挺有效的。
五、核心启发:
1.【知识描述】
通过深度复制知识框架,再碎片化学习,吸附其他的知识,这样就能形成真正的个人知识体系吗?
复制知识框架、碎片化学习,这都只是属于知识世界的,我们的学习最终是要回到实干中,学习知识后要在实干世界中经过检验,才能真正形成个人知识体系。
借鉴反馈分析法,作者提出了对照思维校正知识体系的方法。
什么是反馈分析法呢?是指我们无论做什么关键决策,采取什么关键措施,都要以书面的形式写下希望的结果,一段时间之后,以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对比。
对照思维校正知识体系,是在实践中校正,指要让自己的知识体系符合知识与符合实践这两方面的要求。
我们可以按照以下三步来对照校正知识体系:
第一步,明确如何做与每阶段的成果。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复制了一个知识框架,但是这个框架体系还没经过实践验证。
我们要明晰知识体系的具体做法步骤和每一步的理想成果,将知识体系向实践推进。
第二步,在行动中对照。我们要在练习中对照、分析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并进行调整。
第三步,完美时刻。经过前两步,我们得到每一阶段的行动与实际结果,在这一步就可以将各阶段的行动结果串起来,形成完美的结果。这份结果是经过检验的,可以反复适用。
2.【知识联想】
在这里,我想到了实践出真知,“真实处,便是真知”,只有通过自己亲自的尝试、实践,才能真正地认识、理解和掌握。
还想到了,及时反馈机制。我们学习、工作过程中,建立反馈机制,用行动结果验证预期结果。
看到“第三步:完美时刻”,形成“自己经过检验的知识体系,此后可以反复运用的”,想到了前面的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可以通过入门教程、培训课程、操作标准将暗默知识转为形式知识。
用对照思维校正知识体系,是要符合知识与实践的要求的,这里就想到前面学习的知识与实干的碰撞——点、线、面。
(补充刚在萌萌麦麸同学的文章上看到的PDCA戴明环——计划→执行→检查→行动)
3.【经历联想】
每日的计划与复盘就是简单的对照。
4.【启发行动】
将每日计划具体化,哪个时间段,哪个地点,期待获得什么结果,具体明确,晚上及时复盘。
根据《穿透式学习》复制知识框架,制定学习领域的计划步骤和预期成果。
六、今日复盘:
1.【目标计划】
(1)深度阅读构建知识体系的对照思维、实用工具09:用对照思维校正知识体系,并做电子批注和纸质笔记,大概用了30分钟
(2)制卡大概35分钟
(3)创作2000+,比计划多出1000+字
(4)简书上第十四天发布更新
2.【导图卡片技能】
早上完成阅读、笔记和文章结构分析, 对卡片制作没有头绪,放着,到下午,觉得再不动手开始,晚上怕来不及了。
依然没有头绪,于是参考笔记,将关键词、关键句先敲打出来从上到下排列。
还是思考到卡片的最本质:文字、形状、线条,做饭的空隙把文本调整排列,用线条表示逻辑关系,前后大概花了30分钟,卡片内容完全呈现,感觉今天还挺有效率的。
一点小问题,肘线曲线多次调整,才找到技巧调整到自己想要的方向。
2.【写作输出】
【1】作者文章结构
如何真正形成属于个人的知识体系,作者写了方法篇和工具篇。
方法篇,构建知识体系的对照思维,作者文章结构如下:
提出问题——结论——举例论证——WHAT——结语
提出问题:在前面的章节中学习了深度复制一个知识框架,然后再有碎片化学习充实。
作者以此过渡,直接提出问题,这样“就可以拥有一个细分领域的个人知识体系吗”。
结论:只有知识框架加碎片化学习,无法真正形成个人知识体系。
为什么呢?作者阐释了,知识框架和碎片化学习的知识点都来自知识世界,未经过实践检验。而“只有经过实干世界的检验,才能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
举例论证:作者将其举了一个例子,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的体验。
对于一个知识点,我们听别人讲完之后,感觉好像掌握了,觉得会了,要是到真正动手的时候才发现行动难以获得想要的成果。
WHAT:得出了“只有在实践中矫正认知,通过对照认知与实践,才能让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结论后,作者解释了什么是对照,对照这个思维源自哪里?
结语:借用了反馈分析法形成对照思维,那怎么运用?作者给我们留下一个小悬念。
工具篇,构建知识体系的对照思维,作者文章结构如下:
过渡句——HOW——结语
过渡句:作者总结了对照思维源自反馈分析法的思路,并明确,用对照思维校正自己知识体系,就是让知识体系同时符合知识与实践。
HOW:作者列出了三个步骤,第1步是明晰如何做与每阶段的成果;第2步是在行动中对照;第3步是完美时刻。在每一个步骤中,作者又详细说明了要如何做,提醒一些注意点。
结语:只有知识框架和碎片化学习,不能形成真正的个人知识体系。
运用对照思维来校正个人知识体系,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是要有一个知识体系为起点:把我们所知的变成细分步骤和期望的结果,才能达到最终目标:拥有好的知识体系。
“啃书大作战”是复制知识框架的起点;“对照思维”的,细分步骤和设定分阶段成果是将知识与实干匹配的起点。
【2】个人创作
对比早上的状态,感觉今天的结构分析和知识描述都挺顺畅。知识联想这块,尽可能将书本之前的内容和今天的结合起来,方便后期制作知识地图。继续锻炼经历联想和启发行动发散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