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小座的夹子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摘记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摘记

作者: 良工16 | 来源:发表于2019-12-22 22:12 被阅读0次

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劳伦斯•布洛克)

1,为何创作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会给写作者提供空间。语言风格上的缺陷可能足以毁掉一篇短篇小说。出彩的主题和迷人的题材可以降低语言的重要性。灵活调整,耐心塑造角色直至其鲜活丰满,发展情节直到水到渠成,一气呵成。尽管文笔出众是好事,但只要写作者能够抓住读者注意力让他们关注故事后来的进展,文字的质量就没有那么重要。

创意没那么重要。短篇小说的创作其实就是对一个创意进行充实,稍加修饰形成的故事。长篇小说常常在没有成熟的创意情况下进行的。

2,写什么小说?

多读欣赏的作品,寻找那些让你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故事,无须刻意模仿读过的故事,但寻找有共鸣的作者并从作者的角度阅读的过程,会促使你的潜意识开始构思属于你的故事。

或早或晚,将会收获灵感——它们来自你的背景和经历,想象和埋藏在心中的素材库。

3,阅读,研究,分析

阅读决定创作的某类型小说,选择六位不同作者的作品,不推荐特别集中的阅读,这样读书难以激发个人写作的潜力,这种市场分析的目的是信息整合,而非机械的模仿,通过细细消化一类作品,大概掌握这一领域规则,写作者可以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创作自己的小说。

慢读,进行拆解和分析。1,尝试几句话概括全书的大概内容,把繁复小说简化成一百字左右,便于理解的段落。2,把概括过的书再梳理一遍,写出每一章的大纲,用几句话概括这一章的主要情节。

情节梗概越完整越好,可以对所有的场景一一进行概括。撰写这种情节梗概无须进行任何解释——比如角色做出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者他们的感受,只要把所发生的一切都记录下来,把独立的场景梳理出来即可。

4,设计情节

生活中随处可见约小事串连可能汇集成写作的灵感。留心每天看到,听到,读到的东西都是灵感素材的一部分。

整体的价值远大于部分的和。在已知某些信息,轶事,观念,概念的基础上,发现另外看似毫不相干的信息或轶事,处理整合。

小说创作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论去哪里,心中都会想着作品。

外界的反映会对写作者后面的创作产生影响。因为没有回馈,潜意识中灵感工厂对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决定放弃。

(好像这情况正在自己身上发生。)

笔记本记灵感。

(可否结合手帐,尝试中)

要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才能了解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任何写作经验都是有价值的,能清楚自己的强项与弱点。

你的想法来自你的内心,采用自己的想法创作时,你的大脑会继续对其进行加工,不断升级。以他人想法为基础创作时,直接接受他人想法,必须喜欢,视如已出,否则潜意识不会真正接纳,不会对此进行不断的加工,而这正是完成一部完整作品所必须。

5,塑造人物

最具感染力的人物应该能够打动作者本身,赢得作者的认同,同情,关心和友谊。(多么感性的说法)

所有角色都是作者自身性格投影。尽管我笔下的人物都不太像我,但如果和他们面对同样的境况,我会做出和他们一模一样的决定。创造人物的过程类似演员表演,我把自己想象成那个人物,纸上即兴发挥创作对话,随着剧情发展进入他的角色。通过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角色,把自己假想成他们,去经历他们所遭遇的一切,写出对白。

通过安插口头禅,永远不系的鞋带,下垂的眼皮之类的小细节,都是刻画人物的小技巧。算是一个小伎俩,最多算人物塑造的第一步,有了一个标签或一个抓手,就可对人物逐步进行更加细致的描摹。

什么样的信息成为抓手,取决于写作者的特点和具体塑造的角色,比如说话的口气,对语言的运用,对人物外表概念还比较模糊,可通过对话对人物建立深入认识,亦可先想象人物的形象,慢慢补齐其他方面。

可以随心记录——对一个真实人物的观察,想到或注意到某个未来可用在自创人物身上的小细节,或是任何可能发展成健全角色的灵感或印象。

针对小配角,详写略写完全取决于你,凭感觉,看心情,不细想都没问题。但总体来说人物塑造会对整部小说有相当大的影响。

6,撰写提纲

我会用一段文字描述每一章发生的事情,这样做的话,不要过早地考虑章节的划分。真正创作的时候,章节会偏离提纲,自然形成。写提纲不用太在意这一点,按章节撰写提纲会让创作过程更有条理。

提纲至少应该详细到足以构成合理的情节,将脑中已经构思好的情节落在纸上。对各个章节和场景进行概括时,故事的细节会得到充实。此前意识不到的问题逐渐显现。

故事开始偏离提纲,干万不要束缚它的自由发展。

可以先写一页概要,扩展成章节提纲,再扩写详细的情节梗概,将人物对话和视角转换都表现出来。一点点扩充提纲,直到长度达到作品的一半。对写作者而言,对自己有效的办法,就是正确的办法。

向出版社提交提纲:

完成全书。把第四章之后情节概括成提纲,再与第一章到第三章一同提交。提交时,提到全书草稿完成,可随时提供。

7,利用已知和未知

背景与经历,利用现有经历:根据个人知识和经历调整故事情节,将情节与擅长的领域匹配起来不会对小说的原创性造成太大的影响。作品中使用熟悉的设定,可以把故事中的重要元素转移到熟悉的地域。

研究是必要的,但不能喧宾夺主。

小细节可以起大作用,在赋予作品真实感上比一大堆空洞的事实和数字更加有效。有时,细节的真假并不重要。

第八章

小说的开头非常重要。

小说的开头无须是故事的开头。动作突然中断,强迫读者阅读闪回片段,能够保持甚至加强悬疑。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想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想做到这点,便要让人物处于有动作,冲突和变化的场景之中。

最自然的开场就是最合适的开场——比如从头开始。

有时尽管时机尚未成熟,构思还不完善,我也会毅然开始创作。一部作品前几章的第一稿通常还是构思过程的一部分。

带着后来很可能还会对开头进行修改的想法去写作,会导致写作者创作开头时态度敷衍。

第九章  有始有终

要擅长发掘作品的不同可能性,选择最合适的写法,学着用不同的方法构建一个场景,不紧不慢的节奏可以充分思考,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推荐清晨写作。

坚持每天写作,每天早晨起床之后都应该写作。

规定写作页数,而不是写作时间。大部分职业作家每天完成4~5页。不要持续尝试提升产量,会疲惫,会要休息,创作的连贯性就被打破了。写作的诀窍在于“不紧不慢”,找到合适的节奏,确定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然后日复一日坚持。

结束一天的创作之后或第二天开始工作之前校对此前完成的草稿。创作之前校对,可以更快进入写作状态。面对小段文字,校对更彻底,有耐心留意想要修改的地方,发现并调整风格不统一的地方。

建议每日目标设为一干到一干五百字。

第十章  瓶颈,死胡同和冤枉路

写不下去作品,大多数时候,会在一百二十页左右出现问题,坚持完成不是问题。中断写作会牺牲此前积累的创作动力,对角色和情节设定的理解逐渐淡化。适当停笔休息一下是有好处的(一两天),如果一停就是一周或者一个月,刻意对它敬而远之的同时开始创作其他作品,那就永远搁置了。

一旦作品与提纲出现偏差,也许是某个角色最終的面貌导致此前设计好的情节不再可行。疏通想法的最好办法是与自己对话,忽略风格,与理智自言自语,完成写给意识流书信,同时也是作品未完成部分的情节提纲。

不作为是无法破解瓶颈和困境的,必须采取行动,靠自己的努力继续前进。

思绪阻塞的时候,打开他人的作品开始抄写,抄了几章或几页之后,就会这里一个词那里一句话对抄写的内容做小的修改,很快就能重新开始,继续创作自己的作品了。

创作过程中产生倦怠感:1,通读完成的草稿,亦是不得以搁置写作作品,重启的方法。2,无论写作中断时间长短,把之前几页的内容重打一遍,都是找回创作节奏的好办法。3,在一句话的中间停笔。在一个符合逻辑的地方中断。一章的结尾,一个场景的最后,或者一个段落的结尾,至少一句话结束之后。

大部分尝试写作的人都无法完成他们的第一部作品,确保完成才是最重要的。坚持从头到尾完成作品的决心和毅力才是写作者的试金石。将其他想法暂时抛到脑后,先确保完成,再想方设法提高质量。

如果把会走迷宫的小白鼠放在没有出口的迷宫里,最终它会坐在角落里吃掉自己的脚。

第十一章  风格问题

形成风格的最佳手段是尽力自然而诚恳地写作。构成个人风格的不是刻意为之的文风,不是充满诗意的段落,也不是对文字结构的疯狂追求。写作者无须刻意为之,风格就会自然呈现。在努力塑造人物,描述场景,讲述故事时,显露的个性会成为风格,让作品具有个人色彩。

只有读者选择相信故事的合理性,小说才能成立。

语法,措辞与用词:

写作时使用第一人称,完全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打破语法规则。叙述者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他的遣词造句都是人物性格的一部分。以第一人称叙事时,同一条语法规则时而遵守时而打破也没有关系。真实人物的言行是不会长期保持绝对一致的。

对话:

包含大量角色之间相互对话的作品读起来更加轻松有趣,人物对话最能洞悉角色的性格。安排几个人物对话对情节进行探讨也是吸引读者关注故事线的最有效的方法。

重点在于聆听,为了在作品中创作生动的对话,创作者必须善于捕捉人们日常对话中语言的特点。(同样,我认为是聆听能力让有些人更善于模仿地方口音——观察识别能力决定了人的重现能力。)

不仅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还要注意他人说话的方式。

创作对话时,注意保持文字简练,人为地加快节奏,省略一些你来我往,做一些总结与概括。

过去时还是现在时:过去时写作感觉准确而真实,一切都被描述成己发生的事实,对读者来说,可信度很高。同样句子,改成一般现在时,就会失去事实的属性,成为为读者准备的一个画面,常见于电影的情节梗?

第一人称只适用于单视角叙事的作品,而且取决于能否理解主观叙事角色的内心。

无论选择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第一次创作小说时,选择从一个单一的视角呈现故事可能更为稳妥。单视角可有效预防创作偏离航向,降低叙事重心分散的概率。

避免在一个场景内改换视角,不要在不同人物的视角之间反复切换。如果一部作品从头到尾都从外部第三者角度描述,完全不深入人物内心,在一个场景内——描述每个人的想法和感受是可行的。如果从人物内心的角度叙事的作品,切换视角会让读者感到困惑——混淆不同人物的想法,阻碍情节的发展。

多重视角的优势是作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不会被单一人物的视角所限制。如果一个场景告一段落或某个人物视角暂时没有继续挖掘的价值,空两格可开启全新的视角。

对读者来说,主角超过六人,情节以及每个人物的行为和动机相对难以记忆。创作者可自由安插多个额外的次要视角人物,在适当的时候用他们的视角描述一到两个场景。这种手法可以在不分散读者对主要人物的注意力的前提下,让作品更加丰富充实。

阅读其他创作者如何运用处理视角,比起理论学习,在阅读中判断优劣能够教会更多。

过渡:

清楚明了,不拖泥带水的切换是最好的过渡。

时间过渡,时间快进或者倒退,读者有能力理解的时间的变化,可避免过度解释说明。

写作者可以刻意营造一种风格,腔调只能自然流露。

第十二章长度

在长度方面,作品本身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要找到最适合作品内容的长度。

第十三章重写

我一般一边创作一边校对,直至完成作品,不再特别修改和重写,校对发现问题,重写,既能帮助进入写作状态,也能提高前一天草稿的质量。亦或升级版,一边创作一边重写之前完成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摘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nra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