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致未来的教师(核心条目)
我常常收到大学生其中主要是师范生的许多来信。几乎所有的信里都提出一个问题,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许多未来的教师是有一定意义的。这个问题的意思是: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我对这个问题已经思考了32年。回答它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在我们的工作中,没有哪一样是次要的东西。不过,教育工作毕竟还是有个核心的。【雁声批注:先说明问题的来源,再确定的表明与学生相关的事情都是重要的,不过依然有一个是核心内容。很好奇,想知道什么是教育的核心。】
未来的教师,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雁声批注:此处划重点敲黑板:什么才是活生生的人呢?】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儿童的脑力劳动、他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这是他的精神生活,是他的内心世界,无视这一点就会带来可悲的后果。请记住: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雁声批注:儿童的内在机制才是学习的最强大力量。那如何激发儿童的这种内在机制呢】当儿童心里有这股力量的时候,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会受到儿童的敬重。而一旦这种不能以任何东西相比拟的精神力量的火花熄灭之时,你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即使有影响儿童心灵的最英明、最精细的手段,它们都会成为死的东西。
不久前,在一所学校里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学生,无论怎么也弄不懂,植物是怎样吸收营养、怎样呼吸的,怎样从幼芽里发育出叶子,怎样从花里结出果子的。【雁声批注: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就是没有办法弄明白老师讲的内容,原因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生物教师经常提问他和刺激他:“难道你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弄不明白吗?你究竟能干点什么呢?”【雁声批注:教师如此简单粗暴的办法只能让学生更厌恶这一学科的学习。】在这个男孩子的心里,渐渐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最基本的知识对他来说也变得复杂了,因为缺乏自信心像一堵墙一样挡住了他通向认识的道路。有一次上课时,生物教师说:“再过几天,幼芽就要长出来了,我们全班都到长着栗树的林荫道去观察。在那里,要是阿辽沙还说不出别人都明白的东西,那时候事情就毫无希望了。”
生物教师很喜欢自己栽种的东西,他从种子培育出栗树的幼苗,再把这些小栗树排成一条林荫道。当全班学生来到栗树林荫道的时候,教师惊呆了:树上的幼芽全被剥掉了……学生们也垂头丧气地站在那里。而在阿辽沙的眼光里,一刹那之间露出幸灾乐祸的火花。
这个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是内心的深深的痛苦,屈辱,精神力量的突然燃烧和暴发。阿辽沙以此表示抗议。他感到,教师的话里含有恶意。而孩子是要以怨报怨的,有时候甚至做出奇怪的、荒唐的、毫无意义的事来。【雁声批注:这几段通过举例子来说明老师因为语言使用不当,没有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也没有给予学生学习的信心,造成了反面的效果。】
但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一个学生,接连不断地吃“两分”,他就跟自己的命运妥协了,渐渐习惯了这样的想法,就是“自己什么都不行”。每当我看到这种态度冷淡,毫无怨言,准备好耐心地倾听教师的讥刺和训斥而无动于衷的学生时,我的心里就充满了不平和愤慨。我的年轻的朋友,请你像怕火一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吧!要为这种毫无怨言,默不做声,准备接受任何训斥的学生而感到可怕。这对一个人来说是最可怕的事。当你看到学生性格执拗、爱发脾气的时候应当感到高兴,应当容许学生对你的思想似乎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而让他去检验,去研究吧。“执拗性格万岁!”——我真想用最鲜明的字体写下这句话,并把它张贴在教员休息室里……【雁声批注:觉得此段的作用不是很明白。】
你是明天的教师,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地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雁声批注:用朴素的语言说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相信任会带来美妙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和我们新课标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是说我们的课标就是向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学习的?】
教师对学生力量的信心表现在哪里呢?我们的工作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教师永远也不会遇到这样的时刻的到来,使他有权利说:由于我尽了自己的努力和操劳,这个学生已经达到极限,从他身上再也得不到更多的东西了。学校教育里的许多失误,其根源正是在于有些人抱有这种思想。请你记住: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这种“恍然大悟”(我想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思维的觉醒”)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在儿童的意识里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且我们,做教师的人,是在用自己的信心帮助它的积累。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灰心失望。学生今天不会的,过三年才能会,那么我在这三年里始终坚信人的力量是不可穷尽的。
结合这一点,我想向你,年轻的朋友,提出如下的建议:正像外科医生把一些非常锐利的手术工具放在清洁的金属盒子里以备使用一样,你也有一些最精细、最有灵性、最锐利而不十分安全的工具——评分,最好让它多在盒子里放着,而不轻易使用。我认为,那种几乎学生说了每句话都要给他打个分数的习惯,是一种教育修养处于蒙昧状态的标志。以这种态度对待事情,这种最精细的工具就一会儿变成蜜糖,一会儿变成棍棒:它使这一个人陶醉,使那一个人受伤。我希望,学校里不要搞那种所谓“积累分数”的追求评分数量的事。在一个学季里,一个学生该有几个分数,让教师去掌握就可以了。
请记住,即使是成年人,白费的、毫无结果的劳动,也会使他感到羞愧难当和头脑糊涂的,何况我们接触的是些孩子。如果学生从他的学习里期待不到什么成绩,他就会失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就会变得要么粗暴,要么灰心。【雁声批注:这三段告诉未来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在乎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暂时没有学会的东西,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等待学生通过日积月累来达到“思维的觉醒”。这就需要教师有等待的智慧之心。】
学生如何看待自己,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道德面貌。在学校里,目前还存在许多手工业方式的东西:学生认识周围世界,却不认识自己,更不了解自己。我坚定地相信,儿童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应当认识自己,应当充满一种深刻的自我肯定的感情。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自尊感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当你走上教育工作这个创造性的岗位时,请记住:你必须教会儿童进行脑力劳动,教会他们思考、观察、理解,从脑力劳动的成果中感觉出自己的精神力量。【雁声批注:指出教师的职责】
当跨进校门的时候,你不仅成为本门学科的教师,而且首先是一个教育者。你应当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一样思考,一样感知,一样识记的。一个学生已经弄懂了你想教会他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还没有弄懂,但这并不说明他不愿意学习。要让他有时间再想一想,不要把他那一点渴求知识的微弱的火花吹灭。只有在学生的脑力劳动取得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时,再来给他做评定。你要善于从每一个学生身上,看到和感觉出,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有一次,听到某位教师说:“这个学生毫无希望,他的命运就是这样——永远当差生。”这时我想起了亨利·海涅说过的话:“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每一块墓碑下面,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雁声批注:对待学生要注意一个原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阿尔玛——阿塔师范学院的女大学生塔玛拉很关心教学方法的问题。她写道:“我看到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教学方法就使我感到害怕。几乎每天在报刊上都能看到:这是一种新方法,那是一种新教学方式……怎么才能搞清楚这么多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呢?其中的哪一些才是真正有效的呢?”塔玛拉和别的大学生都关心“有些教学方法产生了,而其生命又不长久”(伏尔加格勒的一个大学生也这么写道)。你们应当懂得: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当它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们还只是在字面上——在教科书上,在教案上分析它的优缺点时,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方法。譬如说,有一套很精致的钳工工具。它们都放在那里,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用途。可是,当人的手还没有接触它们的时候,所有这些工具是什么呢?是一堆金属——如此而已。这其中的每一块金属,只有到了匠师的手里,才能变成工具。教学方法也是如此。有了匠师才会有方法。这个方法能对儿童起什么作用,这一点取决于你们,而且仅仅取决于你们。在学校里的真正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生动的、探究性的思考和研究。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这里不由得想起波兰的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如果你们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雁声批注:很自然的由教的核心是什么过渡到怎么教,即谈论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任何教学方法都要借助于教师本来的创造性劳动,再加上教师的个性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根本就没有什么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方法。我觉得这就要考虑到学生这个群体了。】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雁声批注:学校所教授的东西是相同的,但是学生却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出现这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合理的。当然作为教师要尽力避免这样的两极分化,就要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雁声批注: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雁声批注:针对不同的个体要区别对待。】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雁声批注:非常赞同这一观点,教师对学生要了解的一清二楚。】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雁声批注:在现实的教学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根本就不会去注意这个问题,只希望自己在课堂上的内容一讲学生就会,而且希望全部学生都会。这时教师的关注点还只是在自己这一面。】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雁声批注:我们学校的英语教学实行的是分层教学,作业的布置也是分层次的。】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断。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雁声批注:这点火花就是学生能够继续向前学习的基石。长期坚持下去,就不用担心学生学不会这个问题了。那么具体的实践呢?】
我有一个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让我们看看帕夫雷什中学教师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萨克的数学课吧。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而解题占用上课的90%的时间),他们所教的班好像分成了好几个组。在第一组里,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应用题;其中还有一、两个学生能够即席口头解答,不需要做书面作业: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对这一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习题,使他不能独立地解答出来,但是教师给予的帮助只能是以稍加指点和提示为限。
第二组里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是和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教师们常说,这—部分学生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他们能顺利地学习,是因为他们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
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2/3。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
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这些组的学生并不是停滞不动、凝固不变的,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
有些教师能够做到使他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应当去仔细看看这些学生在上课时的脑力劳动的情况。在这里,充满着上面所说的那种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你从儿童的眼光里就能看出那种紧张地、专心致志地思考的神色:—会儿发出快乐的闪光(正确的答案找到了!),一会儿又在深沉地思索(从哪里入手来解决这道应用题呢?)。教师在这样的气氛里工作确是一种很大的享受。我亲爱的同行,请你相信:无论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的劳动是多么紧张,他都会有喘息一下的时间,否则,要连上4、5节课是很难的。【雁声批注:这和我们学校的高效课堂课后的培训有相同之处:教师只是培训那几个最优秀的学生,等他们几个掌握之后去给第二梯队的学生讲解,一层扣一层。】
我在五至七年级教过几年数学。确实,这些和文学课、历史课交叉安排的数学课,对我来说是真正的休息。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尽。教师不必紧张地等待着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他不必去监视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不时地用调皮行为来“招待”教师的那些机灵而坐不安稳的孩子们,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
有些教师经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怍……这些话总使我觉得困惑莫解。
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雁声批注:就是要求教师要给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这样才能继续学习更难的知识。备课与教学都要备好学生这一关,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等等。】
1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重要条目)
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可以说,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之一。根据学生对教师所给的评分所抱的态度,我们就可以准确无误地作出结论,断定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如何,是否相信和尊重教师。我想就知识评定的问题向教师提几点建议。【雁声批注:肯定了评分的重要性,对于具体使用中的知识评分则提出了几点建议,这应该是结合了作者自己30多年教学中常见的问题给的建设性建议。】
第一,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在我的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我教过中学教学计划里几乎所有的学科(制图除外),可是我从来没有凭学生在一节课上的回答(甚至所提的问题达2、3个甚至更多)就给学生打分数。我给的评分总要包括学生在某一时期内的劳动,并且包含着对好几种劳动的评定——包括学生的回答(也可能是好几次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不太长的作业)、课外阅读以及实际作业等。我用一段时间来研究学生的知识,学生也感到这一点。【雁声批注:这和我们学校现在实行的综合评价有点类似。】到了一定的时间,我就对他说:“现在我要给你评分了。”于是又开始了研究他的知识的下一个阶段。这样学生也很明白:他的任何情况都逃不出我的注意。也许读者中会有人提出疑问:难道教师能把这一切都记在头脑里吗?也许,有些人会感到,要把有关学生脑力劳动的一切情况都记住有困难,但是我总觉得记住这些是一件最重要的事。难道把值得注意的事也忘记了,还能够对学生在教育中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进行教育吗?【雁声批注:与学生相关的事情都不是小事。我所教授的班级是高一年级,成班率较高,为了记住学生的点点滴滴,我是按学号为学生建立档案,每天都要花上半小时到一个小时来写写记记。】
第二,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心情苦闷和精神抑郁,这种情绪会对学生的全部脑力劳动打下烙印,使他的大脑好像变得麻木起来。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的大河的生机蓬勃的溪流。郁郁不乐、情绪苦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掌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活动。我总是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学生愿意学习而不会学习,就应当帮助他哪怕前进很小的一步,而这一步将成为他的思维的情绪刺激(认识的欢乐)的源泉。【雁声批注:在我的理解中,再次强调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雁声批注:这快乐的情绪能够让学生走的更远。那么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应该是怎么让学生出现这种快乐的情绪,并且保持下去。这对老师的要求可不是一般的高了。】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第三,如果你看出,学生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那你就根本不要给予任何评分。在我所教的第一个班里,都有一个学生,我对他的精神生活进行过精细的研究,我从他的眼光里就能看出,他对于我所提问的东西是否理解。如果这个学生的眼光表明他还没有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那么我就不评定他的知识——应当首先设法让学生学会知识。
第四,应当避免提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的东西或者从书本里背诵的东西。【雁声批注:这点有点不好理解。这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好像有点冲突啊。比如英语学习,那是必须背诵的啊,考试的内容答案当然会有背诵到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有一样非常有趣的东西,——我想把它称之为“知识的转化现象”。这里指的是思维逐步地深入到知识中去的情况,即当学生每一次回头来看已经学过的东西时,都能在各种事实、现象、规律性中看到某种新的东西,研究和分析这些事实、现象、规律性的某些新的方面和新的属性及特点。应当把知识的转化作为复习的基础。关于这一点,拟另外提出单独的建议。【雁声批注:很期待。】
2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中的十分精细的问题之一。怎样才能使学生为了自己好好学习而感到自豪呢?怎样才能使学生从自己取得进步和学到知识中体验到自尊感呢?【雁声批注:这不仅仅是老师考虑的问题,家长也很在乎。】
我坚定地相信: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雁声批注:给出了方法,如何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还能持续下去。】从低年级起,就应当朝这个方向进行教育工作。我在教低年级学生的时候,力求实施这样一条原则:每一个学生都要对集体的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雁声批注:就是指每一个学生要对大家在班集体的学习上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吗?】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如果学生集体只知道某某同学功课学得怎样,只听到他怎样回答问题,那么单靠这一点是绝不会达到上述目标的。下面说说我们的做法。从一年级起,我们就跟孩子们搞一本集体创作的图画册,给它取名为《朝霞》。我们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在春、秋两季,大家起床很早,在霞光初露的时候,就出发到树林里、湖岸边去迎接日出。我们把图画纸分给每人1张(愿意要2、3张也可以),对他们说:“把你在大自然中最喜爱的东西画下来吧,并且在图画下面写一个句子,字数不要多,但是听起来一定要像歌儿那么美。”当然,每一个孩子都想画出和写出最好的东西。好看的图画,美丽的词语,——每一个人都把这当成自己的光荣。这本图画册直到现在还保存在我手头。在二年级,我们利用冬季的傍晚自编故事和童话。每一个孩子都讲点什么,或者讲他经历过的事,或者讲他的幻想,甚至讲他虚构的东西。儿童们对这种创作活动的兴趣之大,真是难以形容:每一个人都感到善于思考和讲述是一种道德的尊严。
这样年复一年地进行智力的、精神的财富的交流,就越来越加强了儿童之间的关系。到了三、四年级,我们开始举行“读书晚会”:孩子们讲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内容,朗读书籍,背诵诗歌和散文中的片断等。这是一种智慧和技巧的独特的竞赛活动。
从五年级开始,我的学生成为学前儿童和一、二年级小同学们的积极的智力教育者。12名五年级学生指导着好几个小型的诗歌创作小组。每个小组里有5到7个小同学,五年级学生指导他们编写关于自然界的小作文,给小朋友们读自己写的作文和短诗。这种做法确立了这些五年级学生的自尊感。
在六、七年级,有几个学生当了一、二年级“少年数学家小组”的辅导员。孩子们解答和自编“动脑筋”应用题。在五至八年级的整个教学期间,学生们还担任了几个外语学习小组的辅导员:一、二年级学生跟着他们讲法语和读法语。
在七至十年级,每一个学生都在“科技晚会”上做介绍或做报告。我们的每一个少年都认为,尽最大努力把介绍或报告准备得更好些,是一件光荣的事。
所有这些工作形式,其用意都在于: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雁声批注:提供的操作方法觉得确实很好:从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按年级的大纲要求慢慢推进,而且由高年级帮助低年级,这样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学以致用。但是,有一个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小班化教学才有可能实现。】
43、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
我坚定地相信,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妈妈、爸爸)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雁声批注:一看这个“人情味”这个词时,有点不明白。】一个心地善良、关心别人的儿童,他能够在那种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恶劣行为的地方感觉出不好的事来。有一次,四年级学生柯里亚对我说:“我应当好好学习,我妈妈有心脏病。”这孩子感到,如果他的记分册里出现了坏分数,母亲就会伤心难过。他希望母亲能够心情平静。他知道,他能用自己的劳动安慰母亲的心,不要使她操心和不安。【雁声批注:看到所举例子的时候,明白了,和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一样的,就是要孩子懂事。父母亲关爱孩子,孩子也会关爱父母。孩子懂得父母亲的艰辛,他/她会希望在学业上取得进步让父母亲高兴,让父母亲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如果你想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这就是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一旦儿童对世界的乐观主义的感受遭到破坏,那么学校和家庭之间就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雁声批注:不管任何时候,对于学业,都要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持之以恒的努力,那么孩子对自己更有信心,这样就会带来学习的良性循环。】
为了保持这种乐观主义的火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母亲和父亲也能(形象地来说)守护着儿童的知识的摇篮,直接参与对儿童的教学,跟儿童一起为他的进步而高兴,关心他的成功和忧愁。【雁声批注:教育从来就不是只是发生在学校里的行为。在这里指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母亲教育学”,这不仅是指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而且包括进行教学。早在儿童入学以前两年内,我们学校和家长就共同进行有目的的、周密计划的工作,以便教给儿童一些初步的读写和算术知识。未来的学生每周到学校里来一次(在将入学的半年内每周来两次)。将要担任一年级工作的教师跟这些学龄前儿童一起活动。孩子们学习字母,学习阅读,解答应用题。当然,如果这种教学不能在家庭里继续进行,单靠每周到学校来一个小时,那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还办了一所“家长学校”,在给家长们讲课时,我们告诉母亲、父亲、祖母和祖父们,应当怎样教儿童识字和学算术。我们创造了一些“家庭教学论”的有趣的教学方式。它们的要点就是:唤起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把游戏和有目的的脑力劳动结合起来;不断地保持儿童跟家长的精神交往。【雁声批注:教育更是家校高度配合的过程:家长信任学校和教师,教师和学校也信任家长,这应该是最好的教育小环境。】高年级学生帮助制作了许多直观教具,是专门用来给学龄前儿童教认字和学算术用的。这样,我们的这些孩子,在进入一年级时,就已经能阅读和计数了。这就大大减轻了日后的学习,使儿童感到脑力劳动是件有趣的事。但是,这样做的好处还不止此。让儿童做些入学前的准备,能使儿童跟家长在精神上接近起来。母亲和父亲打心眼里关心儿童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就逐渐懂得了尊重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门很微妙的学问。同时,在学前期进行一些教学,还可以防止家长们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即认为“只要逼得紧一些”,就能使儿童在学习上得“五分”和“四分”。我们力求使父母们懂得: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把学科成绩的评分跟道德面貌的评价等同起来,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绩(分数)的结果。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雁声批注:不能唯分数论,更全面客观的来评价孩子,特别是品质。品质的好坏才能够看出孩子长大后给社会带来的是贡献还是祸害。】
遗憾的是,这种观点已经渗透到许多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去了。当我看到许多文章里写道或者听到许多人说:“三分”是代表毫无用处的、很差的知识这种议论时,我就感到不胜愤慨。尊敬的教师同志们,你们应当坚定地对自己说:“三分”——这是一种对于完全令人满意的知识的鉴定。【雁声批注:】顺便提一下,如果所有的教师都能用正确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那么谎报成绩的现象就会消失,因为现在有许多学校给不及格的知识也是打“三分”的,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现象。还有,家长们也将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因为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一个孩子很轻松地就能得到“五分”和“四分”,而另外一个孩子得到“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就。今天,当我们即将实现普及中等教育的时候,记住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53、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雁声批注:即内在动力】
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列宁写道:“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儿童的良好情绪,对于培养学习愿望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雁声批注:这和13个观点有点类似。“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特别强调良好情绪对学习的重要性。】
在1949—1950学年里,我们在分析八年级的一个班的上课情况时,发现个别学生对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别的同学的学习成绩,抱着某种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对书面作业的评分、对回答教师问题时的答案的质量,都显得无动于衷。……不及格的分数并没有使这些学生感到不安。他们对自己的同学的成功和失败也抱着与我无关的态度。我们向自己提出了一项任务:分析一下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和家里的学习情况,找出这种消极态度、缺乏学习热情的原因。【雁声批注:学生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只是人在学校,却没有参与到学校学习中来,更别说做出贡献了。那么学生这样表现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应该从内部原因和外在原因来分析吧。】
我们听了一个叫阿拉的女学生在文学、代数、物理和历史课上的回答并进行了分析,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女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并没有体验到那种心情激动、精神振奋的情感(这种情感能表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是花了力气的)。因而,在这个女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没有克服困难的强烈愿望,而且她连困难的地方也没有觉察出来。……显然,她在准备功课的时候,本来就缺乏那种认真地思考一切、把一切都弄清楚的愿望,也就是说,她选择了一条把最容易、最好理解的东西机械地背诵下来的道路,以便在上课时能够不太费力地复述出来。阿拉的回答是单调乏味的,既不能激动她自己,也不能感动别的同学。该班许多其他学生的情况也是如此。【雁声批注:学生本人的学习愿望没有,情绪不高--内在原因。】
我们发现,这个班里对同学的回答的质量也缺乏集体的关心,这种情况是学生对整个集体的学习缺乏热情的后果。一个学生回答得很糟,前言不搭后语,全班学生对此无动于衷;同学回答得很好,表现了他有很好的知识,也同样没有任何人表示激动。如果说“二分”还能引起一个学生的不安,那么得个“三分”他就完全心满意足了。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只要得个“三分”他就满心轻松地坐下去了。对于完成家庭课业的认识,学生们首先把它看成是要“学会”教科书的若干页数而已。【雁声批注:整个班集体的学习氛围不浓厚--外在条件之一。】
这些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必须在课的本身、在教育过程的组织中去寻找学生这种冷漠态度的原因。对一些课和教师工作情况的分析表明,我们上面指出的事实的根源,就在于教师本人在工作中缺乏热情。例如文学教师,他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难的难点上。更有甚者,教师竭力把这些“难点”化为极其容易的东西,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教材里并没有任何复杂的地方,一切都很容易,不需花费特别的努力就能掌握的。他没有强调指出困难的概念和大纲里难懂的部分,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教师人为地把一些“棱角”磨平,减轻学生掌握教材时的难度,这就代替了教给学生去克服困难。其结果,就是在某些情况下把困难的教材降了格,或者马马虎虎地学过去。……
教师工作中的另外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学生的不好的回答没有触动教师,没有迫使他去认真地思考学生知识薄弱的原因。教师带着同样冷漠的心情给学生打“五分”、“三分’’和“二分”,因此,学生也并不把优异的分数看成是顽强劳动的结果,而认为是碰巧;对不及格的分数并不认为是失败,而认为是“正好碰上了难的问题”。【雁声批注:这两段讲述教师这一外在原因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我们做出这个结论是有具体事实作根据的。女学生拉伊萨在文学课上得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在课间休息时间,我们问她:“你应当怎样做,才会不再得不及格的分数呢?”她回答说:“假若我碰上了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我是能够回答得好的……”这个回答说明,有些学生不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知识上,而是靠碰运气。为什么学生会对学习产生这样的观点呢?
我们研究了学生的知识和教师的提问方式,看出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给最差的学生提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而对较强的学生提出的总是难问题。这套“办法”造成的结果是,当学生一听完教师面向全班提出的问题后,就能大致估猜出它是要求谁来回答的。有一些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在学习上没能力”的牢固概念。既然教师平时很少向这些学生提问较难的问题,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形成这种想法呢?这些学生和全班学生都形成了固定的想法,【雁声批注:教师提问的方式也很重要,最好不要过早的给学生贴上标签,甚至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贴上了标签。这都会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阻碍他们去体验学习这一脑力劳动的动人之处。再者学生如果能够分辨出这属于哪类学生来回答的问题,说明学生还是参与到了课堂里。只是学生被标签所限制了,自我放弃了提升的机会。现在,在我们普通高中的课堂,学生根本就不在乎教师在上的是什么内容,也不在乎老师提的问题,只是在桌肚里玩手机。当然这已经属于另一个问题了吧。】例如,拉伊萨在各门学科上,包括俄罗斯文学在内,都只能学到“三分”的程度,就连拉伊萨本身也习惯于这么想了,教师对这一点也是深信不疑的。如果偶而给拉伊萨打了一个“四分”,那么她多半是感到“不自然”,而不是体验到满足和欢乐。
我们分析了八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就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的问题(即培养一种稳定的情绪状态——学习热情的问题),提到校务委员会上进行讨论。我们揭露了上述缺点,促使教师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全体教师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认为在苏维埃学校里,热烈的学习愿望是一种道德的和政治的情感,培养这种情感首先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学习愿望并不取决于学生的任何天赋才能,而是要在日常劳动中、在克服困难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一种品质。【雁声批注:如今物质生活的繁荣,学生对劳动这一概念理解的缺失也造成了培养学生愿望的难度。】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现.而是指内心的流露),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因此,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式的满腔热情这种必不可少的品质。没有这一点,缺乏对学生的知识的真心诚意的关注,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热烈的学习愿望。
教师集体向每一位教师提出这样的任务:在备课时,要深刻而周密地考虑让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无论如何不能回避这些困难,而要引导学生走上克服困难这条虽然艰巨然而受益极深的道路。【雁声批注:备课不仅仅只是备教材备教法,更为主要的是备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当竭力追求在学习上达到最好的成绩,被这种愿望所鼓舞。但是,这种鼓舞的精神并不是靠什么特别的措施(谈话啦,开会啦,等等)所能造成的,而首先是正确地组织学生的劳动的结果。我们把培养学生热烈的学习愿望这个问题提出来了,这就促使每个教师认真思考自己的整个工作体系,而首先考虑讲解新教材时的教学法。
下面我们还是以八年级那个班为例,来说明学校的教师集体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在八年级上学期末的时候,这个班里共有四名俄语不及格的学生。要在这门学科上改正不及格的分数,就必须刻苦耐心地学习,而想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使不及格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开始时哪怕是很不显著的进步。学生尼古拉已经习惯于得不及格的分数,作文和默写总是得“二分”,这已经不再使他感到激动。尼古拉对于自己在俄语方面无法得到好成绩的想法已经如此牢固,以至他每逢要完成这门学科的家庭作业时就感到烦恼。任课教师雷萨克给自己定下一条目标——一定要打穿这堵冷漠态度的墙壁,使尼古拉和别的学生树立起能够学好语文的信心。【雁声批注:先说出存在的问题,再确定目标。】
教师给这四名不及格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每天把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抄写一页,并根据有关的规则分析和解释每一个词的正写法。只有耐心细致地完成这项作业,才有可能取得有益的结果。【雁声批注:寻找简单确实可行而且有用的措施。这对我们英语教学会有启发,特别是那些英语语法较差的学生。不过,选哪本书有点困惑。这个问题我要好好想想。】学生们对这项作业很感兴趣,因为它不同于平时完成的那些练习。他们感到,老师对这项新型的作业寄予很大的希望,相信学生的读写程度一定能够提高。这就给学生增添了力量,只过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看出了初步的成绩。尼古拉和其余3名俄语不及格的学生,在小说原文里发现了他们前几年一直写错(犯有严重语法错误)的词。学生们现在也开始仔细地阅读其他文艺作品,在里面寻找能够说明学过的语法规则的词。他们按照教师的建议,开始记正字法词汇本,在这些词汇本里,给每一条语法规则下面留有相应的一栏。他们把所有的正字法方面有困难的词都抄到词汇本里。这样,所有的不及格学生终于都在俄语默写方面取得了满意的分数。【雁声批注:这也需要学生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才能起作用。】这一点更加鼓舞了他们,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这些成绩不仅对“差生”本人,而且对班上其余的学生都发生了巨大影响。大家都看到了,4位同学由于所付出的努力而取得了一定成绩,他们深信,每一个人都能够要求自己学得更好。在班集体里终于建立了一种努力学习的气氛,否则就谈不到全班的进步。这种努力学习的气氛是整个学生集体的一种重要的情绪状态,他们对今后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有了信心。【雁声批注:这对于培养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很有帮助。】
创造这种“成功的预感”,是教师在培养持久的学习愿望方面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我们得出结论认为,热烈的学习愿望就是学生在掌握知识或完成实际作业的每一具体阶段上,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所体验的一种道义上满足的状态。但是只有在被一种远大而崇高的目标所鼓舞的学生集体里,才能体验到这种道义上的满足。【雁声批注:学生既要有阶段性目标,更要有长远的奋斗目标。教师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那4个学生,在他们的学习上没有取得任何成绩以前,总感到自己在集体里是很不自在的;集体即使对他们寄予同情,但也没法替他们去学习。而当这4个学生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以后,集体就会认为让落后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业成绩是自己的目标了。这样就树立了集体为同学的学业成绩的负责感和学生在集体面前的责任感。
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这一崇高的目的,还要靠对劳动本身的尊重感来予以支持。我们对几个以前在学业上落后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的仔细观察表明:他们现在开始体验到由于自己的学习活动而带来的欢乐。当教师向全班布置了一道新的作文题以后,这几个学生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感到有一种毫无希望的情感在压抑着他们了。相反地,他们感到一种紧张而兴奋的心情,这种兴奋心情也传给了全班学生。那些在完成语文作业方面总是得“三分”的学生,也被一种希望得到更好成绩的心情鼓舞起来。【雁声批注:取得一定的进步之后,学生对相类似的学习会有期待之心,也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现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把整个学生集体保持在这种紧张感的状态里,并赋予这种紧张感以积极的性质。这时就需要更明确地向学生指出他们应当努力去达到的目的。……我们对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情况进行的观察表明,学生在着手完成作业时的那种兴奋而紧张的心情,其所以是积极的因素,就是因为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由于对劳动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感到一筹莫展了。我们对尼古拉这个长期被认为是学业落后而无可救药的学生进行观察,发现以前那种一筹莫展和满不在乎的态度被一种活跃的情绪所代替,这种活跃情绪说明他在完成一项重要作业时所需要的智慧力量已经来潮。以前,在上课开始15—20分钟以后,尼古拉就不能集中思想地进行学习了,而现在只要上课铃一响,他就能立即进入学习。其余的八年级学生也是同样聚精会神地学习着。于是,学习愿望变成了一种促使学生把全部精力动员起来的起着积极作用的情感。在作业结束以后,已经看不到学生缴了练习簿时那种沮丧的表情。相反地,他们在课间休息时热烈地讨论自己的作业,没有一个学生表现出失望和对成绩缺乏信心的情绪。尼古拉写的作文得了“三分”,因为有4处正字法错误和两处修辞错误。他马上把这些有错误的词抄到自己的正字法词汇本里。这次作业以后,尼古拉又写了几篇不及格的作文,但是现在,这种暂时的失败已经不会使他感到沮丧和失去信心。而是相反地,激励着他去克服困难。教师给他指出,对哪些规则应当加以特别注意,尼古拉也能细心地完成训练性的练习了。【雁声批注:还是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品质,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做一名更优秀的学生。只是我很怀疑这会不会是个案?能不能大范围的推广?】
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意义。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从教学法的观点来看,对教师的课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地方,但是教师讲述教材时的那种漫无目的、有气无力的口气,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无精打采的情绪。教师对教材的冷淡态度马上就传给了学生,于是教材就好像成了师生之间的一道障壁。对于“课的情调”这个难以捉摸、难下定义的概念,我们平日在日常实践中用“课上得没劲”这一类话来表达,但是我们并没有力图去找出可以解释它的原因。在这种课上,学生没有感到紧张劳动后的健康的疲劳。但是儿童在枯燥乏味的课上所感到的疲劳,往往大于他们在那些充满着紧张的、内容丰富的劳动的课上的感觉。我们每年都要分析本校教师的400多节课。这项工作使我们得出下面的结论:当教师不是以学生的眼光来看自己所讲的话,不考虑自己的话应当在学生身上引起什么样的情绪的时候,这种课往往就会上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这种课从来不会引起儿童的良好的情绪感觉,儿童总觉得课上得太久,只有课间休息的铃声才能带来几分活跃气氛。在这种课上不能培养学习愿望,因此,除了所有的教学法要求之外,应当对课堂教学补充提出一条很重要的要求:课堂教学应当引起良好的情绪感觉,即从学习中得到的满足感、从掌握新知识的紧张劳动中得到的健康的疲劳感。我们在分析和评价教师的每一节课的时候,总是详细地研究:在这节课上,掌握知识的过程究竟是否积极,教师是否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从这个观点来分析课,能够帮助个别教师和整个教师集体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持久而牢固的学习愿望。【雁声批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能够融恰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实现教学相长。】
我们还把培养学习愿望的问题跟学生的意志领域密切地联系起来。学生应当努力地好好学习,但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和只顾自己的面子。激励学生去学习的基本意志动机。应当是下列几点:自觉的劳动态度,为从事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者的未来活动而做好准备,集体的荣誉感,班级、学校的荣誉感等。……
培养严肃的学习愿望,也是思想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明确地认识学习的目的和达到此目的的手段,能够使学习愿望变得更有效、更有意识。早在中学学习期间,每一个男女青年就应当逐步形成自己要达到某种生活目的的愿望。而我们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选定自己的目标并付诸实现,也就是说,这个目标要提得切合实际。……
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培养学习愿望,有助于巩固学生集体,加强集体主义情感,促进互相帮助的志趣。每一个教师集体的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培养这种情感,并把它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提高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思想水平,其保障正在于此。【雁声批注:这三段主要是说明更深层次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之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愿望。】
75、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雁声批注:孩子来学校时是带着信任来的】
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雁声批注:一针见血指出教师工作的本质。】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雁声批注:只是传授知识的话,那教师也就是装知识的容器而已,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教师之所以了不起就是因为真正的教育就是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的过程。】如果认为我们的儿童都是能够顽强地克服困难的英雄。那就未免想得太天真而且错误了。遗憾的是,还有许多教师是这么想的,这个教育思想上的错误往往带来许多损失。儿童是脆弱而无助的。每当我看到第一次跨进校门的儿童时,我常会联想到那刚刚开放的带点紫红色的桃花,要使这朵花结出果实,园丁要付出多少心血和劳动啊!早在入学后的最初几个月,就经常会有巨大的痛苦落到儿童身上:“别的同学都学习得很顺利,而我掌握不住那些知识;别人得的是五分或四分,而我得的是两分;我什么都不行,我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这真正是一种悲剧性的情境,它会使儿童的心变得粗暴起来,对什么都无动于衷。为了避免那些不愉快的谈话,特别是为了逃避惩罚,儿童就开始耍滑头,说谎话。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或者在课堂上回答得不好,怕教师给他记分,就说“我的记分册丢了”,而实际上是把记分册藏起来了。看到这些是令人痛心的。记分册成了一种吓人的东西,儿童把它看成一条鞭子,教师会借助母亲或父亲的手去使用这根鞭子。【雁声批注:教师要有耐心和恒心来等待学生跟生集体的学习步伐,更要有爱心,不要使用暴力的语言和行为来伤害学生,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遗憾的是,这种事还是经常发生的。
只有像监工那样有着一颗冷酷无情的心的人,他才会在给小学生打两分的时候,心里希望不懂教育学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粗暴的惩罚办法。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所谓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雁声批注:对教师提出满满的希望】
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沿着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我想告诉你,年轻的朋友,一个极其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教育秘诀。这个秘诀,对于热爱儿童的教师来说很容易掌握,而对于铁石心肠的人却是根本无法理解的。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雁声批注:教师也要学习,而且提倡终身学习。特别是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知识的更新换代也是快速的,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没有办法了解我们的学生。】
我从来不给小学的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儿童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我就对他说:“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就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有给你打分数,你再努点力,就一定能得到好分数。要是你有哪一道题不懂,明天上课前到学校里来,咱们一起想一想。”上课前的半小时,这是我跟学生一起进行最有趣的脑力劳动的时间,同时也是我上面所说的跟学生的心灵相互交往的幸福的时刻。在这半小时里,儿童是带着他的苦恼来找我的。要知道,儿童不会做功课,没有收获,是他真正的痛苦。不知道你是否体验过,跟儿童一起思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清晨,在校园里一棵繁花盛开的苹果树下,我跟三年级学生尤拉坐在一起。我们面前有一道应用题,必须把它解答出来。我帮助这孩子随时拨正他的思路的航向,终于,他发现了真理,内心充满了喜悦,他觉得他在认识的道路上提高了一步。他感到幸福,他的苦恼消失了。跟儿童在一起思考的这种时刻,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欢乐。我向你们担保,年轻的朋友:正是在这种时刻,儿童的信任才充分展示出来。如果我跟他一起解除了他的苦恼,他就绝不会欺骗我。我叫他自己把分数写进记分册,这给他一种自豪感和尊严感。【雁声批注:做一名能够走进学生心里的教师,实实在在的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成长起来。】
非常重要的是,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
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劳动,花费许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坐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顺便指出,有些人认为,学习也是一种很快乐的事)。这些看法都是很错误的。建立跟儿童的友谊,这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事。为了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呢关系,而这对于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雁声批注:再次强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和学生在一起,做学生的朋友,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76、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雁声批注:指导后进生】
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雁声批注:找出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而且,教师手中还有另外一个手段:他可以预防使儿童学习发生困难的原因。【雁声批注:这一点把教师想的太伟大了。有点不理解。】当然,这不仅要靠自己的力量,而且要靠社会各界的帮助。
医生首先是人道主义者。可是如果他竟对病人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无希望了……那他能够算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的医生吗?这样的医生就连一天也无法在医院里待下去!而在我们这些当教师的人当中,不是也有一些人,每天都在让儿童感觉到,甚至有时直接地对他说,他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吗?这是不能容许的。我们必须神圣地爱护自己的职业荣誉,高高举起人道主义的旗帜:医生能够长年地治疗一个病人。他也许比我们教师有更多的理由作出悲观的结论,但是他相信科学的巨大力量,相信病人本身的精神力量。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在我们的工作中,人道主义的最高阶段就是:我们必须依靠对于自然力的深刻的知识,去克服那些甚至被自然本身所命定的不可克服的困难。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我们必须深刻地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精神世界的自然方面和解剖生理方面,研究儿童头脑里发生的各种过程对于周围环境里各种最多样的因素的依赖性。
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所有这些都使我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雁声批注:先要明白学生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化解这些困难,学生赶上来的可能性极大。】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的家长和教育者所接触的,乃是自然界里所有的东西中最精细、最敏感、最纤弱的一样东西——即儿童的脑。如果儿童感到学习困难,如果别人都能够接受的东西他却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他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儿童正是在这个年龄期——从一岁到7、8岁,变得头脑迟钝的。如果教育者这时候还没有看到、没有懂得这—点,没有去查明儿童偏离正常的智力发展的根源,那么儿童今后的智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会更加严重起来。而如果这些原因和根源经过调查、研究而弄明白了,那么就可以动用教育这一强大的力量,——像治疗病人一样建立在同样严格的科学原理基础上的教育。
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雁声批注:家庭教育方面或者其他因素被耽误了的孩子,还是要靠学校教育来弥补,让他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学校教育的使命真的是太大了。当教育能够承担起这样的责任时,说明社会也是高度发达的了。】
智育在形成人的精神面貌、道德面貌和公民品质上所起的作用一年比一年更重要了。不能容许学校里总有一批学生,他们感到自己没有学好,干什么都不行。这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创伤,而且也是一种直接的原因,使得某些地方总有一定数量的少年离开学校,而后又离开生产单位,为形成一伙使社会感到不安的在马路上闲荡的人造成有利的环境。在未成年者和青年当中发生违法行为的原因之一,正在于有一部分少年由于感到自己在智力上低人一等而经受着内心的痛苦。如果再加上家庭环境的不顺利,那么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道德行为上出毛病的危险性就会更大。我想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必须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我们教师看来首先是可教育的,必须使学习成为他们树立高尚的自尊感的领域。【雁声批注:教师担负的责任也很巨大】
我们应当有一种明确的认识:不管我们的彼嘉——在学习上很困难的一个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学者、工程师、哲学思想家、工人或者农民,他都首先要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民,他有权利享受人生的幸福。而离开创造性的劳动,不会思考,缺乏知识,这样的幸福是不可思议的。由不知到知的是一条很复杂的道路,每一个儿童都是按自己的方式来经历这条道路的。对这一个儿童来说,这条道路没有多少困难,而对另一个儿童来说却要一帮再帮,否则他遇到的困难就无法克服。然而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欢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
那些学习困难的儿童的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经常表现在他们缺乏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教师常常会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惊讶,有的儿童竟笨得出奇:答案就在眼前,只要你看一下,用思维的链条把两样东西连接起来,马上就能弄懂,可是学生却什么也看不见。但正是在学习困难儿童的智力发展的这一特点中,在他的求知欲迟钝、对周围世界视而不见的特点中,隐藏着一条线索,它能帮助有经验的教师抓到症结,找到使这些儿童得到智力发展的手段。
一个人所应有的东西,是在他出生以后,依靠人与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而在他身上形成起来的,——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牢记这一重要的真理。【雁声批注: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成长和行事风格都会受到外在社会的影响。】为什么彼嘉正在把应用题的条件读到底的时候,就已经忘记了条件的开头?为什么他在自己的意识里无法把苹果、篮子、树木这三样东西联系在一起?也许,是大自然在分配的时候把彼嘉遗漏了,也许,他的头脑生的跟别人不一样?为什么彼嘉学习起来那么困难呢?
这是因为彼嘉在童年时代所处的那个环境,没有把他在这个时期所应得到的全部东西都给予他。人的思维是从疑问(“为什么?”)开始的。儿童在1岁半到2岁的时候,能看见周围世界的许许多多的现象,但这时候他已经不是简单地感知这些现象,而是用常人的眼光来看待它们了。他看到蜜蜂飞到正在开花的苹果树跟前,落在白色的花瓣上,然后又飞走了。儿童感到惊奇:蜜蜂飞到哪儿去了?为什么?一种鸟在树上筑巢,而另一种鸟在房顶下面衔泥建窠。这又是为什么?等等。这种不可遏止的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愿望,在大自然的奥秘面前(还有,请注意,特别是在周围世界的美的面前)的惊奇和赞叹,——所有这一切都并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从人那里获得的。这就正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极其重要的因素对于人的正常发展之必不可少的缘故。如果儿童看到一只黄蜂钻进墙上的小洞里去,惊奇地发问:它为什么以及钻到什么地方去,——那么他之所以惊奇,并不因为他天生就是好奇的,而是因为父亲、母亲和周围的人们已经教会了他惊奇,教会了发问。处在儿童周围的人不大留意儿童的好奇心在不断地觉醒。儿童的好奇心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成年人不断地把物品、事物、现象展示在儿童面前。我们在儿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现象越多。他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他就越加感到惊奇和高兴。在儿童的意识和下意识里,也会产生对于美的惊奇和赞叹,对于人的智慧和双手的技巧的叹赏。所有这一切也就是人类思维的棱镜,来自周围世界的信息就是通过它而传导过来的。儿童在认识事物,做出发现,但他不是“自然而然”地发展的。不,使他得到发展的,乃是人类思想的几千年的经验。在学校工作的36年使我深信,在小学里对儿童进行教学,这首先就是教给他们观察和发现世界。请你们观察和研究一下一至四年级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孩子们靠自己独立的努力看见和发现了哪些东西?发展年幼儿童的思维,这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让儿童去觉察事物和现象中那些最细微的差别和变化,思考各种因果联系。到学校来上学的那些聪明伶俐的孩子,一般都来自这样的家庭,即父母都教会了孩子能看见极其细微的色彩和色调、运动和变化、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依存性和关系。最积极、最紧张的学习,正是在儿童看见了什么新的、不懂的东西而感到惊奇的时刻进行的。智慧训练开始得离儿童出生的时间越远,这个孩子就越难教育,——关于这一点,可惜有些教师忘记了,而有些家长则根本就不懂。直到现在,在家长们中间还流行着一种错误看法:在入学以前还是让儿童的头脑像干净的白板一样保留着吧,不要教孩子认识一个字母,不要教孩子读书,这样到入学后才能学得更好。在学龄初期所反映出来的学前教育的一个特别危险的毛病,就是儿童所处的周围环境没有促进他的认识欲望的发展。没有认识的欲望实质上就没有智育。我们设想能够做到这么一点倒是不错的:每一位小学教师都想出一套管用几年的智育基本大纲。这个大纲具体地规定出:儿童应当从周围世界中看见和发现哪些因果联系,他在认识欲望日益增强的过程中应当经历哪些阶段。学前教育机构特别需要这样一个大纲。凡是那些没有让儿童每天都发现周围世界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地方,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熄灭。【雁声批注:我们关注学生时,要注意其原生态家庭环境,也关注其所在的社会环境。】
还有比这更坏的情况,那就是儿童被剥夺了正常的接触人的环境。彼嘉的遭遇就是这样。彼嘉的父母亲都有工作,工作的地点离家很远,所以把孩子交给奶奶去管。奶奶的听力很差,后来就耳聋了。彼嘉被整天关在家里,不接触别的孩子。这样到了5岁上,彼喜还不懂得什么是游戏。3、4岁孩子能懂的东西,他却不懂。令人惊奇的是,彼嘉快6岁了,数数还数不到5。另外还有一些学习困难的孩子,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例如小时候患过传染病,父母亲有酒精中毒症等。
重要的是,要使像彼嘉这样的孩子遇上一位有经验的、懂得儿童的心理世界的教师。
在一个聪明的、有经验的教师手里,上小学的几年对儿童来说,就是一所训练思维的学校。教师经常带领这些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到田野里、树林里、河岸上去。他们也到工厂的车间里去,到实验室里去,到小加工场去。在这些地方,一个有好奇心的、喜欢钻研的人,随时随地都会产生疑问:是什么?怎样?为什么?教师好像在儿童面前揭开自然现象的奥秘,找出因果联系,来唤醒那懵懂的头脑。这是一项长期的、耐心的工作。这种对于学习困难的儿童进行的教育工作,就在于使周围世界的物品、事物和现象,经过思维和情感的棱镜的折射,变成使儿童的昏昏欲睡的大脑苏醒过来的一种刺激物。当我带着一组学习困难的儿童到自然界去或者到劳动场所去的时候,我始终注意使儿童对于周围世界的物品、事物和现象的感知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在上这些“思维课’’的时候,我努力在儿童的头脑里唤起惊奇和赞叹的情感。【雁声批注:也就是说是培养思维能力了。】
这种课对于智力发展受到抑制的儿童来说,像空气一样必需。在与全体学生都要上的基本课同时,对学习困难的儿童安排这些特殊的活动。这些活动根据儿童智力发展落后的程度和所取得的结果,需要进行2至3年。这里需要再一次说明:这件工作的成果不是马上就可以看出的。可能100节课看起来都是毫无结果的,只有到了第101节课,你才能看到儿童眼睛里放射出好奇心的第一个火星。【雁声批注:治拐工作不可能短期见效果,应该要持之以恒才能行,这就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和对学生的信心。】
这里所说的可以看见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可以测量的成果,并不是指儿童所掌握的知识量,而首先是指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看出不懂的事物的能力,寻求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答案的能力,以及不断增强的认识的欲望。
有些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认为,要把学习困难的儿童“拉上来”,就得强迫他学会一定的教材。这种看法是大错特错的。有时候把事情搞糟的原因,正好就在于教师走了这一条错误的道路。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这一点是教师和校长永远不应忘记的。【雁声批注:这个提醒确实很重要,因为总是认为这类学生是没有学会还加更多的作业给学生,结果学生厌学了。】
还要谈到的一点是: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雁声批注:觉得特别难做到。】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点点成绩。你不要害怕在几个星期里,也许在几个月里,让学习困难的儿童去完成跟班上大多数学生所做的是难度不同的作业。你就让他去完成专门为他挑选的作业吧,并且评价他的成果。但愿你循序而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