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去年父亲节写的文章。还记得,去年写这篇东西的缘起,是因为看到一个高考生在QQ空间留下的“但愿从没来过这个世界”的长文遗书。
又是一年父亲节,我又看到一则高考生自杀的新闻,他在QQ空间留言“吾去也勿寻骸”……
故此,再发一遍吧。
考个父母从业资格证——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舒圣祥
一
今天是父亲节,祝老少爷们父亲节快乐。
前面是母亲节,然后是儿童节,接着才是父亲节——冥冥之中,似乎已经安排了一个家庭的“尊卑之序”:老婆最大,孩子次之,老公殿后。
不是说一个家里活该谁怕谁,更不是提倡“耙耳朵”怕老婆,而是这样的家庭,似乎的确比较和谐。如果从小让孩子当老大,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自我,长大了很可能就是李天一,或者是李刚的儿子,动不动“我爸是李刚”。
如果是大老爷们当老大呢,这个家庭的妇女同胞往往不会太开心,别看很多美女说“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真过起日子来,哪怕是坐在私人飞机里哭,那也不是什么幸福生活。甭管外人看起来有多甜蜜,那都是假的。
投胎做人如果也让自由选择的话,那么,成长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里,无疑是最成功也最重要的选择。可惜,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幸运。投胎“失误”,拼爹拼妈失败的比例很高。
现在“拼爹”好像成了一个贬义词,但是,无论是动物的世界,还是古代的人类,拼爹拼妈从来就是一种常态。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命运真的可能完全不一样。
最近有一条新闻,让我深深地触动了。四川渠县有一个叫小斯的孩子,是今年的高考生,高考后第三天,他跳河自杀了。一般出这种新闻,我们首先肯定要想,这孩子大概是没考好,一时想不开做了傻事。但小斯真不是这样。
二
他从小就是学霸,读的也是当地的名校,他选择自杀前,在QQ空间里写了几千字的“说说”。说的全是跟他爸爸不愉快的一些事。他爸爸自己小时候过的肯定不太好,所以对儿子有很高的期待,要求也很严格,同时呢,大概也是受“棍棒底下出孝子”传统思想的影响,动不动搞点家暴。吃饭打嗝甩过来一耳光,夹菜姿势不对又是一耳光。答应给孩子买的电脑和一些东西,也常常耍赖不兑现。
小斯在他的网络空间里写,“我但愿自己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读来真是令人心碎。多么好的一个孩子,用网友的话说,考上大学马上就可以离开家庭,几乎就要柳暗花明了,他却选择了这样一条路。
这个父亲节,我不知道那位父亲该要怎么过。我不忍心批评他,但事实就是,他亲手把孩子逼上了绝路,我丝毫不怀疑他对孩子的爱,但是他表达爱的方式,不仅孩子不认同,我们所有人也都难以认同。
这是孩子的悲剧,也是父亲的悲剧,是这个家庭的悲剧。
怪这位父亲吗?他也许自己就是这么长大的,他得到的有限的教子经验,全部的内容,就是要把孩子管严一点,他肯定觉得,只要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现在严一点狠一点,孩子将来长大了,也会理解会明白的。
事实上像这样的教子方式,在今天并不稀奇,所谓“虎爸虎妈”,前两年不还是很流行吗?问题是,各个孩子是不一样的,父母“虎”的方式也不一样,像新闻中的这位父亲,显然不明白孩子也有自尊,不明白什么叫做鼓励,不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明白孩子也应该被尊重。
三
网上有人说,像这样的父亲就不应该有资格生孩子。这样的说法当然是不对的,人家有人家的权利。但说来也奇怪,开车都需要考证才能上路,做父母却可以什么都不知道就生孩子,并不存在任何教育技能方面的行政许可,生育证,管的只是你生孩子的数量。
我们是一个习惯于用办证,来解决问题或者说制造问题的国度,不仅要证明“我妈是我妈”,有时候还得证明“自己是自己”,无论是想要从事什么工作,还是想要获得某种资格,那都得有证,这个证那个证,多如牛毛。
去年,媒体报道有个大学生,四年考了65个证,人称“证霸”,但还是找不到工作。“证霸”找不到工作,并不稀奇;稀奇的是,一个大学生,怎么会有这么多杂七杂八的证书,可以考。
有一样证,你是肯定考不到的,也不需要考,那就是用来当父母的资格证。或许可以叫做,父母从业资格证。
四
要当父母并不难,除了少数不育不孕者以外,那不过就是一次欢愉的副产品;但是,要当好父母,太难了。那绝对是一门大学问。
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胚胎,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从婴儿到儿童,从少年到成年,当父母的,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是,从来没有学校教这个,很少有父母真正懂得儿童的成长发育规律,更不知道儿童的心理特点,不知道哪里该约束哪里该放手,碰到什么样的情况又该什么样对待。
很多人只知道一点:我是你老子,老子给了你一切,你就得听老子的。不听老子的,就是欠揍。
也有很多人走向另一个极端,那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把孩子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要什么给什么,要求什么答应什么,根本不是什么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简直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菲佣”。
有时候,哪怕是同一位父亲,在儿子和女儿之间,都能神奇地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就像变色龙一样。
五
说起教育话题,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抱怨,但是,有一个最重要的教育领域,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那就是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只会更加重要。
但是,学校里的老师,都是考过证的,而家庭里的“老师”,都是无证从业;学校里老师教的不好,还有各种考核,还有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但是家庭里父母教的不好,既没有考核也没有监督。
国外时常有不称职的父母被法院剥夺监护权,但在国内,一个吸毒的母亲,都活活把两个孩子给饿死了,之前也没有邻居会去管人家的“闲事”。
说的好心酸,不称职的父母,真的会毁了孩子的一生。那么多孩子遭遇家庭暴力的案例,那么多从小走上歪路的孩子,还有那些大冬天在垃圾桶里烤火取暖,结果中毒死亡的流浪儿童。
都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没有高素质的父母,也难有健康活泼的孩子。
六
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没有准备好,真的不要急着,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读那本著名的《魔鬼经济学》,美国上世纪九十年代,超高犯罪率的急剧下降,竟然是因为堕胎的合法化。
换句话说,那些长大后可能沦为罪犯的孩子,在娘胎里就被扼杀了。因为有研究表明,那些教育程度比较低的母亲,是导致孩子日后成为罪犯的最重要因素。
我们怎样做父母,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家庭,也关系到整个社会。靠职业资格证来提高父母素质,当然很扯淡;但是,如果真有这样的父母从业资格考试,你有几分把握能够考过?
虽然国家没有也不该有这样的考试,但是我们每个准备做父母的人,如果自己给自己考一下,未尝不是对孩子的负责。
七
我们今天读历史,有两种人的历史一般是不大读得到的,一种是女人,一种是儿童。
女人被隐藏在历史里面,儿童则被排除在历史之外。直到20世纪50年代,儿童史领域还被描述成“完全的处女地”,儿童权利之类的概念自然更是没有。
现代文学有所谓三大发现,分别是:人的发现、妇女的发现、儿童的发现。我们的五四先贤,虽然当时大多还没有孩子,但是新文化运动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积极主张“儿童的发现”,提倡以儿童为本位,爱护儿童、尊重儿童,保护他们不受自然与社会的伤害。
像我们的鲁迅先生,写下那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时,其实就还没有做父亲。周海婴要到整整10年以后才出生,周先生后来写文章回忆父亲,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特别深刻,说是鲁迅先生,为了打破孩子对身体、性别的禁忌观念,特意与许广平在家里不穿衣服,裸体走动。
老来得子的鲁迅先生,也真是拼了。鲁迅去世的时候,周海婴才七岁,他这个父亲做的,显然很不完整。有没有践行他自己写的“怎样做父亲”,因此也无从评判。
孩子的教育问题,往往是说起来简单,道理可以一大堆,但是做起来太难了。
八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我儿子刚出生的时候,我那种兴奋与激动,手足无措的样子,就像是个傻子。我为此浏览过不少的育儿书籍,孩子小的时候,有些也照着做过,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所有的育儿书籍都成了废纸。
有些道理其实你完全懂,但你就是做不到。你知道你是为了孩子好,你知道你可以做个更好的父亲,但是你最终表现给孩子的,往往还是那个鸟样。你终于还是成了自己小时候讨厌的人。
尤其是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你不得不从理想回到现实,你的孩子仍然在做着,你小时候所痛恨和反感的那些事情,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外加学不完的特长。
孩子被裹挟了,父母也被裹挟了,终于渐渐麻木,完全忘了当初孩子出生时,自己许诺过,要给到孩子的美好童年生活。
有时候想想,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说实话,恐怕都是一些很世俗的答案。可能是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挣多一点钱;也可能是得个什么荣誉什么奖,即便将来根本用不上,至少也可以在朋友圈里炫耀一下;再比如,让孩子学点跆拳道,可能只是为了不让人欺负孩子,让孩子学点乐器玩玩吉他,可能只是为了让他长大以后好泡妞。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请老实承认,你是不是这样想的?
九
其实我们又能给孩子什么呢?报各种各样的特长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找各种各样的关系,给孩子找个好学校。我们一边吐槽这是个拼爹的社会,一边又身体力行地帮孩子拼爹,或者因为帮孩子拼不了爹,而深感无能甚为自责。
周国平先生说,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作朋友,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我很同意这样的说法,学会如何与孩子做朋友,是中国父母最缺的一课。
我们都学过朱自清的那篇《背影》,二十岁的朱自清,看着四十八岁的胖子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为了给自己买橘子,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去”。那背影,虽然让儿子多年后不能忘记,但当时还是会被儿子“暗笑他的迂”。
如果是父母看孩子的背影,那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
就像龙应台在《目送》里写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十
我们今天说的话题是如何做父母。但是很抱歉,直到最后,也没能给你一个答案。事实上这个问题恐怕根本没有答案,凡是煞有介事告诉你答案的,很可能是个骗子。
事事包办与放任不管,压抑天性与溺爱放纵,要厘清其中的界限分野,要掌握好其中的尺度,不让自己从一个极端滑入另一个极端,实在是不容易。那些听上去很牛叉的教育理念,往往中听不中用。所有的育儿书籍都靠不住,你必须自己去摸索,自己去试错,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长。
所谓做父母,其实就是从《背影》到《目送》之间,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
父子一场,是一段奇妙的缘分,你给了他生命,但他不属于你,他属于他自己。
所以,小时候多多陪伴,长大了懂得放手,多一点平等与尊重,少一点训斥与唠叨,多给孩子一些建议,少给孩子一些命令,让自己在孩子眼里,没那么迂腐,更没那么可怕。这大概就算是一个基本达标的父亲吧。
这些地方你能找到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