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与得定慧 ②
有四种要素能令戒律易于受持与清净:
一、善护诸根:善于守护六根 谨防六根接触六境时生染着,生染着则于境不得自在。
二、饮食知量:适量的饮食是为维持肉身活动,为成就道业所需,暴食暴饮或饮食量太小而引起营养不良,皆是非知量。
三、初夜后夜能自警觉与定相应:在睡眠之前及睡醒之后,还需保持正念正知,不稍疏忽、散漫。
四、于四威仪中正念而住:行立坐卧、瞻前顾后、屈伸俯仰、语默动静都应保持正念(令心不散)正知(心若散乱,能觉随摄),精勤摄心。
戒定慧三无漏学中的戒律学,从古至今尽管会因时代、宗派不同而有不同的诠释,但基本的精神都是要使个人清凉解脱,及要僧团及与社会有良性、善法增上、智慧增长的互动。(完)(摘自《新雨月刊》第60期 明法比丘)
戒律的名称及作用 ④
【2.律】
律,梵语毗奈耶、毗尼。《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
初言毗尼(或云毗奈耶,或云毗那耶),此翻为律。即《四分》十八法中,毗尼及律二名不并。又《增一》中七种律也,谓七毗尼。或以灭翻,从功能为号,终非正译,故以律翻之,乃当正义。
律具有调伏、灭、离行等内涵。所谓调伏,主要针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是我们接收外部信息的六个窗口,也是引发贪嗔之心的主要渠道。稍不留意,就会因所见所闻将烦恼调动起来。所以,佛法修行要“都摄六根”。当然这并不是把感官强行关闭起来,装聋作哑。而是要知道,哪些境界可以接触,哪些恶缘应该远离。
(摘自《认识戒律》济群法师)
戒德问答 ⒁
阿姜李
4.什么是戒德的精髓?
回答第四问:“什么是戒德的精髓?”我们首先必须把戒德精髓即戒离的动机[戒离心]与戒相[戒的表达]区别开来,戒相有三类:自然离、持戒离、正断离。这三种称为戒相,因为他们随着戒德而表现。
自然离:指未曾作誓而自发约束自己的行为──譬如在野外或林间看见一头动物,有机会杀死,但因畏惧罪恶,决定不杀; 或者看见他人的财物,本有机会拿走,但因畏惧恶业,决定不取。
持戒离:指发了持戒的誓言──或者对自己、或者随他人重复──此后谨持不破。
正断离:指持戒清净无染,不论是否作誓。
五戒与现代心理健康 ⒅
当前社会心理问题比较集中的是四类人群,即:大学生、农民工、独生子女、老年人。
当代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强自尊心的群体,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率人群。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经常受到悲观、失望、沮丧、烦恼、焦虑、紧张、抑郁、孤独、恐惧、敌对等各种负面心理情绪的影响,有些人心理极度失调,甚至发生出走、自杀、凶杀等事故。
打工族从农村来到城市,原来熟悉的、闲散的乡村生活突然变成陌生的、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生理、心理上要承受巨大压力,紧张、疲惫,心理负荷接近极限。外来打工者在城市中缺乏归属感,加上学历、教育背景、生活习惯的差距,自卑心理,社交圈窄等原因,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进而自我否定,表现出自卑、失望、苦闷甚至叛离,造成心理压力和心理孤独。因工作无着、事业受挫、感情变故等原因引发打工者伤害、报复、杀人、自杀等案例时有发生。(摘自《佛教导航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