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有所思】这段话孔子讲的是如何做一个君子,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讲到君子,而且讲到君子时,常常与小人对比着讲,如: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君子”可能是孔子心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在孔子以前及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君子”常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有位之人”,就是身份是贵族的那些人。第二种含义是“有德之人”,就是品格较高,道德修养教好的人。在孔子之前,君子主要指“有位者”,那时候是贵族是世袭制,而且贵族子弟能够接受当时的官学教育,懂得礼仪,行为举止有一些君子风范。所以那时候,贵族子弟的修养一般比较好。但是到了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一些贵族衰落,士阶层崛起,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局面,一些规则子弟多纨绔子弟,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吃喝玩乐,而一些平民子弟,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例如到孔子开办的私立学校去学习礼仪,也有了很高的修养,也懂得了礼仪。所以“君子”这个词由“有位者”逐渐演变为“有德者”,孔子所说的“君子”,多半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这段话孔子说明了君子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在孔子看来,君子的第一特征就应该是好学,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道德修养和精神价值,君子不应该满足于只追求吃得饱、睡得好、居的安,而应该有更高的精神最求。只满足于物质追求,满足于小恩小惠,那是小人,君子就应该通过学习让自己大起来,大起来才是大人,才是君子。
作为一个世俗之人,不可能没有物质追求,不可能饿着肚子空谈“君子”,实际上人类对于物质的追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没有对物质的欲望,理想就是空中楼阁。在这里,我们千万不要误解孔子,认为孔子只让我们做个君子,就不要有物质欲望,实际上,儒家作为入世哲学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并不排斥吃得好,居的安。孔子反对的是多度的物质欲望,一个有过度物质欲望,贪图物质享受的人不可能成为君子,因为他的精力,他的心绪都用来追求物质享受了,不可能再有心思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而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填不满的,所谓欲壑难填么,叔本华说:“人的痛苦有两种,一种是欲望不能实现的痛苦,另一种是欲望实现以后的痛苦。”物质追求没有尽头,如果你想等到挣到足够多的钱,有了足够多的物质再去追求精神价值的提升,那等于把这个限期扩展到无限远。所以从现在开始,当你满足了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要逐步的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走在成为“君子”的大道上。
孔子在这段话中还告诉我们,一个君子要多做事少说话,经常向高于我们的人学习,改正自己的错误。是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实在不易,而要想活出点境界,活出点风范就更难,当你倒霉的时候,很多人会落井下石,当你成功的时候,又会有很多人冷嘲热讽。所以孔子要我们要好好做事,谨慎说话,祸从口出,正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