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次上课前都会打坐,常常有人说:“我人坐在那里,但是不够安静,脑子里有很多杂念。”其实,对于打坐,不是这样看待的。实际情况是:只有在打坐的时候,你才有机会观察到自己脑袋里有多乱,心里有多烦,身体有多不舒服、多紧张。因为平时没有机会留意自己的状态,需要留意外在的东西太多,诸如领导、客户、合同、手机、电脑、贷款,等等。
我们打坐的时候,观察到的身、心、意的状态,绝大部分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基本状态。所以,以后不管是在家里喝豆汁,还是哪天去大饭店吃鲍鱼,重要的不是留意外在的环境,而是自己当下身、心、意的状态。
同样,作为病人,不管是得了感冒还是比较严重的病,重要的不是这个病名和病名背后的可怕投射,而是自己身、心、意的状态。这个状态决定了你是好转向愈,还是恶化加重,也决定了医师有多少空间、时间和资源来帮助你。
通过学中医,希望大家开始去感受自己、观察自己。然后至少知道:
一、吃了什么东西舒服,什么东西不舒服;二、跟谁在一起舒服,跟谁在一起不舒服;三、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会比较安心,或者反之,会睡不着觉、纠结和难过。
一旦对自己身心的运作规律越来越明晰,就知道怎么来调了。生活中时时刻刻留意观察自己,就可以时时刻刻调整自己,这是真正的养生。
你会觉察到身、心、意如何和这个环境交感、互换,当有形无形的东西进入你的身心,产生何种结果,你对这个过程会慢慢熟悉、了然于心。
这个时候你再看古书,就会很清楚,因为古代医书讲的就是这个。但如果你没有这些自我明晰的过程,你就看不懂。就像我不会游泳,所以不爱下水。你给我一本高阶的游泳书,我看了也不会懂,因为缺乏对于水的觉受和经验。
学中医要这么去学,不用太迷信书,要多感受自己。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地对自己有感受之后,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别人和周遭的变化了。
这个在《黄帝内经》里叫“以我知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