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才明白,原来二姨田里种的不仅仅是玉米,而是退休后依然有生产力的价值感,是劳动后期待收获的希望,一种心生向阳的力量。
每年7月下旬,二姨家地里的头茬玉米就熟了。今年是全新的小糯种,有点类似风靡云南的小花糯,但颜色玉质淡黄,颗颗饱满,晶莹剔透,蒸熟后一口咬下,Q弹粘糯,微微甘甜,香极了。
爸爸在蒸玉米二姨退休前在一家国营单位上班,与外婆一样,老王家的姑娘们总是闲不下来,所以退休后就在家后院租了块地,开启了老年田园生活。
起初园子里出现过许多蔬菜品种,南瓜、小葱、白菜、番茄、茄子、辣椒还有豇豆、四季豆、豌豆等等,但无论哪种菜都不如玉米生长得好。
干了几十年的车间调度主任,她灵机一动,与其辛辛苦苦种这么多品种但收成不好,不如就专心种玉米,再用玉米去跟邻居们交换其它农作物。既能满足吃到多种蔬菜的心愿,又能增加邻里之间的感情,一举多得。
可要做玉米专业户可委实不易,也绝非喊喊口号就能成功。放眼望去,后山上的土地里,家家户户都会种玉米,要想手里的玉米有十足‘交换权’,需得下点真功夫。
爱钻研的二姨从选种开始,与贩种的农户交流学习,结合家乡土地和天气情况,择选最合适种植的品种种下。
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姨明白实验的重要性,就像车间里的流水线,要想批量生产高品质的零部件,前期一定得做足功夫。
所以头几年的地里,总能长出很多稀奇古怪的玉米,有的白有的黄,有的紫有的红,还有些花花绿绿,吃进嘴的口感吧,也是甜的甜,水的水,糯的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有一年还发生了物种相克事件,两种玉米下地后,结果只有一种正常授粉开花结果,另一种只长到半人高的苗苗,就再也长不出别的东西了。
二姨舍不得那半块不结果的玉米苗,一狠心把结了果的头茬摘完就铲了。结果可想而知,不结果的依旧没结果,结了果的二苞也没了。
这一场种田‘事故’让二姨赔了夫人又折兵,她痛定思痛后仔细整理了种植笔记,发现对于玉米品种之间的生态习性记录还是太少了。
所以她决定放弃数量筛选法,决定每年就种一个品种,并且仔细观察它的特性与习惯,用时间法来获取更多的经验。
这个法子着实奏效,几年时间,二姨地里的玉米长得越来越好,不仅产量稳步提升,玉米的质量与口感也独占鳌头。
邻居们一传十,十传百,都听说了二姨种玉米的故事,家里时不时就有来请教种植秘籍的,还有拿着各种蔬菜瓜果来交换玉米的。
我们自然也跟着沾了大光,用妈妈的话说,每年省一大笔买玉米的钱。毕竟一到玉米上市的季节,家里总有吃不完的新鲜玉米,既能拿来当优质粗粮主食,还能晒干了磨成粉,做成玉米面,制作更多可口的粗粮美食。
但二姨与玉米的情缘,几年前中断了一段时间,由于二姨爹生病住院,再加上二姨上了年纪积劳成疾,两人双双病倒。在医院的时间比在家里还多,家里都死气沉沉,田地自然而然也就荒了。
那时的二姨心态也跌到谷底,有些灰心丧气,血压高得走路都觉得天旋地转,觉得这辈子可能都没机会再去种玉米了。
所以她找到地公家说不再租地,没想到吃了许多年二姨种的玉米的地公家,说那块地就算荒着也不租给别人,等二姨身体恢复了,想要再种玉米的时候,回来再种就是。
小小一方土地,似乎与二姨和玉米形成了某种看不见的联系,大概也是因为这块地的念想,一年后她的身体恢复了许多,又重新将玉米种撒进了地里。
现在我才明白,原来二姨田里种的不仅仅是玉米,而是退休后依然有生产力的价值感,是劳动后期待收获的希望,一种心生向阳的力量。
打包分装好的玉米今年又是二姨玉米田大丰收的一年,连爸爸都出动当了帮手,连着搬了两天,才算把头茬全部收完了。二姨说今年的品种与去年又有不同,粉质细腻,又糯又嫩,甜度也高,我和弟弟肯定会喜欢。
妈妈把蒸熟的玉米分装冷冻起来,到了春节回家的时候,啃一根玉米棒子,来一盘辣椒玉米粒,应该是今年最开心的事情了吧。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