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安宁缓和医疗群里面消息又爆满了,CCTV的杜老师在群里发了一条由健康国策2050发布的名为“临终医疗越贵,痛苦度越高”的文章,文章主要的内容是,随着中国老龄化、高龄化时代的到来,临终医疗支出的影响不仅在临终痛苦,也使得社会医疗保险基金面临巨大的压力。本研究主要分析临终医疗支出对老年人临终痛苦的影响,为和缓医疗制度的实施提供实证研究基础。研究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年退出样本全国追踪数据,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检验受访者临终前的医药费用、住院费用和总医疗费用分别对临终痛苦频率和临终痛苦症状的影响,并借助医疗报销金额作为工具变量(IV)解决内生性相应的问题。结果表明,临终前的各项医疗花销会显著加深人们的临终痛苦。文章一出引起了群里各位医疗界尤其从事肿瘤或缓和医疗同仁的热议。
来自南京的周智老师指出:这个题目有问题,越高则痛苦越高,那是不是0就是没有痛苦…而且文章是2013年的数据,时间太久太老了,医疗费既然要效度研究肯定有个界定值,比如三级医院中多少以上就会出现费用越高痛苦反而越高。二级医疗机构多少,社区多少…………这样才能符合要求,不然其他人看了会一头雾水,那是不是没有去诊疗就没有痛苦?他提出缓和医疗可以减少临终者费用并且减少痛苦,但是不能为了省钱去搞缓和医疗或者安宁疗护,目前国家的一堆所谓安宁疗护的辅助政策不管是按床位日付费还是病种补贴都是遵循的省钱的原则,导致很多医疗机构做不了,安宁疗护叫好不叫座,这样下去安宁疗护反而发展不起来………可持续性发展是安宁疗护的前提,老生常谈的问题,安宁疗护需要不同收入不同层次的病人都要享受,但是目前依旧需要持久性。不知道现在国内能够独立自主以缓和安宁为主的机构生存环境如何,希望多一点人了解下面的人的感觉,别一拍脑门想而当然。制定政策的别总说空话,一边吃着肉然后问百姓饿了为什么不吃肉粥的事情太多了。有时候不是愤青而是看了太多不务实的人说的空话,听上去那么鼓舞人心,实际上实践根本用不起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真正做的人都明白。
来自保定的刘宁老师也表示:安宁疗护和和缓医疗与任何现有资料手段都是并行不悖的,我认为文中概念严重混淆。应该对比接受安宁疗护和缓和医疗的手术组,与未接受安宁疗护和缓和医疗的手术组,否则接受不接受安宁疗护和缓和医疗,非手术组肯定比手术组花钱少,用靶向药的比啥药都不用的花钱少。他表示WHO强调的是 减轻与健康有关的各种痛苦,世界卫生大会敦促的也是成员国发展缓和医疗卫生服务。并非如作者所写,对于概念进行了过度的发挥或者说 刻意曲解,这篇文章就属于没有真的做研究,先划定立场,再到处一知半解按图索骥摘抄。他也提到虽然能领会文中对想象中的安宁缓和工作的支持态度,非常感谢但并不赞同文中所述,并希望相关研究者尽量做到治学严谨。
这两位老师一直是在临床一线服务患者,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经验,话虽比较糙但理不糙。缓和医疗的目的是减轻患者痛苦,而不是说服患者“放弃治疗”。以我国目前绝大多数患者连“癌症病人不是必须要忍受剧烈疼痛”这件事还没有普及的情况看,会增加医疗支出也说不定。要知道临床一线的各项考核数据,从DDDs,药占比,DRGs拨付比,CMI值,床位使用率,第三方净推荐值以及日均床位日各项医疗以及运营指标都是医生每天面临的重大挑战。
来自濮阳的孙立老师提出:其他国家比如英国,有财政支持,还有社会捐赠,还能自己开店经营,收入来源多样化,国内都是自负盈亏,钱挣的少、精力花得多,很多医生也不愿投入其中,毕竟都要养家糊口,这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或许是缓和医疗推进到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吧。
来自杭州的金爽老师解释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国家没有相关数据,作者才只能从CHARLS数据库里挖掘,期待今后国家能够有更多针对缓和医疗的科研支持,以及多中心合作。这篇论文的缘起似乎是作者因为家里老人的治疗问题接触了缓和医疗,也是拳拳之心啊。作者的确犯了老师们列举的错误,而且还诱导读者把相关性看成因果联系。这说明在研究中多学科协作必不可少,需要缓和医疗一线从业人员的共同参与。
cctv的杜老师在群里也表示,让大家畅所欲言,把所有觉得不合理的或更好的建议都列出,她也会反馈给健康国策。
是啊,一个政策从讨论到制定再到落实,一定离不开现实大数据,离不开一线调研,千万不可坐在办公室里高弹阔斧,脱离实际。古代帝王都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些利民政策一定是需要全方面考虑,要让百姓得益,也不能苦了一线的医护,资源整合,上下级医院联动,更好的调整床占比以及DRGS拨付比例,国家医保政策的支持,在安宁缓和医疗的建设道路上相当重要,国家在这块应该着重考虑考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