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寒 w号【吹雪云曦】
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故宫就成了紫禁城。
这两天北方大范围下雪,北京也不例外,雪一下,故宫便成了焦点。
红墙琉璃瓦,覆上一层洁净的雪,与宏伟的宫殿群相互掩映,让人刹那间仿佛穿越时空,身处明清宫闱。
吟诗作赋赏雪景,聆听北平落雪声。
除了庄严外,雪天的故宫,更有一种属于“中国美”的艺术美感。
故宫在明清时属于皇家宫殿,寻其来由,正是617年前,明成祖朱棣的一个决定——迁都。
01靖难之役的后遗症
公元1402年12月18日,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平(今北京),此后,北平一直是明清的京师,现在仍是我国首都。
众所周知,明朝建国初期,京师设在应天府(今南京),这里物阜民丰,那么朱棣为何要千里迢迢的,把都城迁往寒冷贫瘠的北方呢?
这要从靖难之役说起。
明太祖朱元璋并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继承大统的是朱元璋喜爱的孙子朱允炆,即建文帝。
建文帝继位后,为了巩固皇位,决定对拥兵自重的几个藩王叔叔动手,下令削藩。
这一削,就出事了。
亲侄子既然敢削藩,那亲叔叔就敢靖难。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豪迈尚武,后来受封燕王,封地在北平。
燕王朱棣霹雳一声,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靖难。意思就是皇帝身边有奸臣,我要带兵进京师护驾,说白了就是造反。
朱棣本就是杰出的将领,提师南下,打进了南京,成功篡了亲侄子的皇位。
建文帝在南京城破时失踪,生死不明,他的下落众说纷纭,至今仍是千古谜团。
成王败寇。朱棣登基了,改年号永乐,人称永乐皇帝。
但他清楚,自己这个皇位名不正,言不顺,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为了皇位坐得稳当,朱棣杀了建文帝许多臣子。
但杀人容易,诛心不易,朱棣做了一系列的努力之后,还是心里打鼓。
最终,他做出了搬家(迁都)的决定。
02皇帝搬家的出发点
人做事都有出发点,今人古人都不例外,做了某件大事之后必然会产生影响,但影响并不等于做这件事的原因。
迁都北京是因为北方战事需要,天子去守国门具有战略意义。这是影响,不是出发点。
朱棣的出发点是安全。
他的封地就在北平,这里是他的大本营,而南京则是敌人侄子的大本营,跑到人家的地盘当皇帝,总归不安全。
就像老虎带着虎兄虎弟占领了狼窝,狼王战败跑了。
虽然狼群暂时臣服,但老虎身处狼窝,能住得踏实吗?万一哪天狼王偷偷回来了,登高一呼,那时候群狼长嗥怎么办?好虎架不住一群狼嘛!
这是出发点。
人只要有了念头要去做一件事,便会有无数个理由冒出来。
03搬家到北京的理由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时,就有迁都的想法了。
古代交通不发达,没有高铁,没有飞机,中华大地960万平方公里,只能靠人和马儿撒开腿跑。
所以,京师的地理位置就特别重要,这也是自古问鼎天下,要逐鹿中原的原因,因为中原(一般指河南)位置好,去哪儿都方便。
南京好则好矣,就是位置太靠东南,西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不好管理。而且,北方的北元政权并没有彻底瓦解,游牧民族时常犯镜。
于是,朱元璋想到了“两京制”,就是选个副首都。
副首都竞选,有四个地方进了入选名单:
凤阳、开封、洛阳、关中。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副首都计划没有落实到位,朱元璋最终定都南京。
这件事朱元璋没办成不要紧,朱棣可以办啊!
这是第一个理由。
家是决定要搬了,搬到哪里去呢?
蒙古人虽然被汉人赶出了中原,但仍逍遥在草原上,时常犯镜。犯我大明者,需要震慑啊,怎么震慑呢?
天子守国门!
北平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虎视中原和南方,但凡国内有个风吹草动,出兵也好,做什么也好,都方便。
更重要的是,如果游牧民族犯镜,北平首当其冲,既然危险,那就要多派兵将把守。
京师是国之根本,皇帝是万民之主,重中之重,把北平守好了,中原和南方就可以安心发展。
而且,北平有长城这道户门,天子亲自坐镇此地,守住国门,威慑敌人,这个理由谁敢辩驳?
另一个理由:北平是大本营,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在北平住惯了的朱棣,去了南京难免水土不服,吃不习惯,睡不习惯,季节变换也不习惯,冬天来了连个暖气都没有,还是回去吧。
除此之外,明朝初期,南方无论是政治、经济,都要强于北方。
建文帝这个“狼王”虽然失踪了,但他属下的“群狼”们,实力依然不容小觑,迁都北平,可以平衡全国派系势力。
而且北方贫瘠,京师设在北平,可以辐射周边,发展经济。
现在,北方经济依然不如南方,北方除了北京,拿得出手的大城市,少得可怜……
还有一个理由,古代人迷信。
都说南京风水不如北京好,北京是龙脉之地。
这在今天看来固然可笑,但看历史,要站在当时的背景下去看,要用当时人的角度去思考,否则站在上帝视角,侃侃而谈,任意指责,难免犯了历史虚无主义,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04永乐皇帝搬家
皇帝既然决定了,理由又充分,那就干吧!
迁都就跟搬家一样,普通人搬个家,大包小包还得雇好几辆货拉拉,何况皇帝搬家(首都)呢?这可是个大工程!
首先,得有新房子住吧。
皇帝一声令下,盖皇宫,建紫禁城。
于是,北方大地上仿照南京故宫建起了一座规模更大、更宏伟的紫禁城。
由于工程浩大,朱棣先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
史书记载了运送木材时的情景:
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用了28天的时间,才送到了宫里。
房子有了,家附近的治安得加强一下吧!
皇帝便把各路军队陆续调到北京附近。俗话说得好,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当兵的来了,得吃饭啊,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于是,八方兵粮汇京师。
房子有了,小区治安也ok,但附近呢?谁也不愿意自己家附近冷冷清清,连个便利店和菜市场也没有吧?
经济要想发展,得靠人。
于是,皇帝下令移民。
朱元璋在位时就进行过数次大移民。元末明初,中原地区因为战乱,十室九空,而山西相对来说就显得人满为患。皇帝便下令移民。
朱棣也跟着老爸学,下令将山西、浙江等地的人民移到河北等地。这父子俩的大动作,导致现在许多山东人、河南人……祖籍都是山西,可谓影响深远。
05后世影响
在轰轰烈烈的动作下,朱棣终于搬完家了。
如此浪费人力物力,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但都被朱棣以强硬的手腕压了下去。
譬如,北京故宫三大殿遭到雷击,有人说是迁都不详,朱棣毫不动摇。还把自己的陵墓建在了北京,以示搬家的决心。这才有了后来的明十三陵。
皇帝的这次搬家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迁都北平,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同时有利于抗击北方蒙古人的南侵,也有利于经营东北地区。但劳民伤财,将京师置于险处,也为后世留下了隐患。
明成祖朱棣的这次搬家,你怎么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