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两周前的某互联网公司幼儿园虐童事件,让我感到愤怒的话,那么两周后曝出的三色幼儿园有预谋、有组织的性侵案,就是让我彻底地感到震惊和悲伤了,还夹带着一丝无以名状的焦虑。
仅2017年,新闻报道的虐童事件就有18起!诸如此类令人发指的校园恶性事件还有:湖南高中生弑师,“豫章书院”的人间地狱等等,真的是各种冲破“底限”,用惨绝人寰来形容都不为过。
湖南益阳沅江三中学生刺死班主任事件之后,我看到全国优秀班主任温剑文老师的文章,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孩子,救救我们的老师。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
这是一场教育生态系统的灾难,救救我们的教育!
教育生态!戳中痛点的话。想起了系统思维。如果用系统思维来看待这些问题,把事件都放到一个社会体系当中,就不难理解这些事件,事件只是症状,就像人感冒了会打喷嚏流鼻涕一样,真正的病因,是“教育生态恶化”。
校园,该是多么纯洁的一片净土,是从什么时候起,这片净土不再安全,不再是学识的象牙塔,不再是孩子们梦想起航的地方?不禁想问,这个社会怎么了?为什么是校园?为什么是孩子?我们的教育生态,到底怎么了?
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每一起校园恶性事件的曝出,都会引起网友们的口诛笔伐。然而这些只是被暴露于阳光底下的部分,还有一些尚未被关注的角落呢?比如偏远乡村。这个受害的群体究竟有多大?有多少恶性事件在我们尊敬的老师、长辈“息事宁人”的谆谆教诲中,被隐匿,成为羞于开口,耻于承认的“污点”?
举个身边的例子,我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人长的漂亮,性格也好,特别受老师同学欢迎。她在初中的时候曾受到一名男老师的骚扰。老师以课后辅导功课为名,让她放学后单独到他的办公室去,她到了之后,老师邀请她一起看色情录像。事后她选择把这件事告诉她妈妈,得到的是妈妈的呵斥,你为什么随随便便接受男老师的邀请?你为什么要穿裙子?她的妈妈没有选择报警,因为她觉得,公开这件事会引来别人异样的目光,也怕遭到男老师的疯狂报复。我的这位朋友跟我讲这件事带给她的影响,她当时的感受就是自己做错了,自己不应该打扮,更不应该随随便便接受男老师的邀请。她认为妈妈说过的是对的,身为女性的“纯洁清白”,比惩奸除恶重要得多。想想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也许正在读这些文字的你,也有类似的经历。
我们从小被教育,听老师的话才是好学生,懂事才是乖孩子。我们之中有多少人,明明受了欺负,却在想自己哪里行为不当,才成为受害者?
我们所谓的教育,重在教,而不是重在“育”。考核老师的KPI,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主流的教育理念让我们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意识是什么?简单说就是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不要觉得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可以问一问自己,如果你得不出答案,或者答案不够清晰,那就是无意识状态。造成这种无意识的原因,正是对于价值观和自我认知教育的缺失。
价值观和自我认知,这两者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很庞大的话题,而实际上,这是一切的基础。价值观指导我们如何选择,解决的是我是谁,我想要什么的问题;自我认知,则引导我们做正确的事。解决的是我们对事件的认识和感受的问题。我们对事件的认识和感受,又会形成新的价值观,如此周而复始。一个对价值观和自我认知有清晰的认识的人,才是一个内心充盈的人。我们常说的反社会人格,其实就是价值观和自我认知出了问题。比如刺死班主任的高中生,比如江歌案里的凶手,比如这些不断刷新大众三观和底限的幼教老师、园长、校长们。
当我们看到某个社会现象频频发生的时候,或许就该想一想,是不是系统出了问题。医生治病,得知道病因在哪里,才能药到病除。教育生态也只有推动教育创新,改变教育理念,才能从根源上消灭症状。
身为一个两岁男孩的妈妈,我深深感到焦虑的是,教育,何时才能真正回归到“育人”上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