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些心学著作,林林总总,吐故纳新,顾盼含章,期有所得。
阳明先生四句真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又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其实复杂的学术论述总搞得人一头雾水,搞不清先生的学说到底是啥。其实,细细读来,先生学术的道理可以说是,既简单懂又极难做到,我理解就是人心是立身之本,他本来是纯洁的如一张纸,因为有了意念的变化,才有了善恶,对的东西是善,错的东西是恶,能够明辨善恶是致知(认知),扬善弃恶是格物(实践)。
这些道理不难理解,但做到却很难。
比如,昨天有人说了一个观点,或者背后说了我几句话传到我耳朵里边了,我就久久不能释怀,总是把这些放在心上。
再比如,你犯了一件错误,事后你也知道不应该那么做,认识到了问题的根源,但就是放不下,内心无比纠结,最后影响自己的心绪,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正是心学研究的范畴。
应该说,在一件事情的内部,你知道事情的一切道理,你也明白所有行为导致的结果,但就是不能稀释和看淡一些人的观点和看法,对已经产生的事实和格局久久不能平复,这就是典型的能够致知,但却不能格物,这正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再比如,你知道学习比娱乐重要,但你在无数次学习还是娱乐玩耍的交锋时毅然选择娱乐,这就是典型的知行不一,与致良知的内涵背道而驰,如果说认识到学习很重要是一种善,那么娱乐玩耍就是一种恶,当你认识到这些的时候,就是要努力学习提高素质,这是格物,但为什么大部分时候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修心不够,善恶移位,这时需要修炼和提高。
我们大部分人,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截然相反,口是心非是心学学习锻炼之大忌,比如,当我们表扬一个人的时候,说出来的话要建立内心真正的敬佩基础上,这种誉言就是善,否则就是恶。与其奉承阿谀,不如不说为妙。遗憾的是,周遭世界满眼是灵魂和肉体不一致的存在。
心学是研究内心的的学说,是让人内心产生快乐的学说,是让人积极进步的学说,深入国人的灵魂,它的精髓在知行合一,当我们想不通,烦躁,抑郁时,如何获得去除烦恼,去获取快乐,首先就是搞清楚事情的本质,然后在心里认定这一点,其次是在行动中按照正确的认知去实践,如果实践中确实有障碍,做不到,那么先强制自己按致良知的做法实践,然后再去探寻格物的真谛,依此,快乐之门即开。
就拿我来说吧,很多时候做得不够,和别人几句话不投机容易受刺激,脾气容易暴躁,总还有些私心杂念,这些都是心里的芳草,这些草是成长过程中不小心种上的,有的还长得很旺盛,给心灵除除草很有必要,但需要三省吾身,日积月累方有所得。
学习心学的过程,就是除草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