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龚亚夫,是专业标杆——从英语教师、教研员到课标组核心专家;他著作等身——从《走遍美国》、《英语教育新论》到《新纬度英语》;他是英语教育发展的亲历者、实践者——从课堂教学政策制定到大纲设计、教材编写;他也是英语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引领者———从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到外专委理事长。
一、语言,是品格和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
在龚老师眼里,核心素养超越学科本身,是更“上位”的理念,是一个人究其根本应该具备的品格和能力。“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可能会忘记了各个学科学习的知识,但是通过学习这个过程,他具备了一些作为一个人的优良品格,具备了一些关键能力。这就是核心素养。”
龚老师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不仅是语言的问题,是能不能换位思考,能不能关心他人的问题,语言是品格和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一个人的交流能力与他的品格和思维方式,也就是核心素养能力紧密结合。目前的英语教师教学更多地停留在语言能力,缺乏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必备品格的教学设计。
二、减少教材依赖,扩大课程资源,语言学习是一种生态的过程
龚老师指出,目前中小学大部分都是工具性的目标,关心品格、培养孩子内心世界和思维能力的设计较少。
对于英语教师而言,想要突破教材、超越教材并非无能为力。“老师们可以减少一些对教材的依赖,树立课程的概念,增加学习的资源。要有意识地去思考,除了教材以外,还可以补充哪些资源,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这就是课程的概念。”
三、多元目标英语课程:实现发展核心素养的尝试
龚老师在他的《英语教育行论》中倡导多元目标教学。他提出,英语教学培养的三大目标是——社会文化、思维认知和语言能力。“把这三个目标结合起来,融合在一个教学活动中,就是核心素养的目标。”
比如,学习open the door这个短语时,我们就可以融入对学生的品格培养。当开门的时候你要先hold the door open,看看你后面有没有人。本身是语言,但又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你脑子里要关心他人,要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这就是思维。语言和行为、思维品格,这几个维度在同一语言活动中体现出来,这就是多元目标的理念。
四、唯有教学理念革新,核心素养才能付诸实践
龚老师说,“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如果只谈理念,不能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体系中,老师们依然无法付诸实践。”“课程设计者、教材编者和教师如何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将考验我们的理念、心态和创造性思维。”
龚老师提出,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三点方向:
第一要搞清楚必备品格包括哪些内容?第二要明白一个人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关键能力?第三如何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学生这些品质和能力的发展?
新课标提到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我觉得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属于必备品格,而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属于关键能力。如何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学生的品质和能力的发展呢?首先应该在课堂上体现。充分挖掘教材中与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相关联的知识点。比如,问路话题,可以渗透交通安全,认识路标,不同国家的交通文化等。比如购物话题,可以渗透培养学生的合理消费意识,按需所购(而不是按喜好所购)意识等。其次是通过课外的作业或实践活动体现。要考虑作业、活动的内容、形式、想要达成的目标等。
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并不是单纯地知道或了解这个理念就可以了,而需要认真研读课标、研究教材,让课标和教材有机联系起来,并切实思考如何在课堂内外得以有效落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