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秦国统一六国,不能不提商鞅变法。正是通过商鞅提供的制度创新方案,使得地处中国的西部的秦国能够一统天下。但秦国在统一之后仅仅15年就被灭了,这也和变法的副作用不无关系。所以,后来的很多人都做出了很多评论,但大都是误解——因为这种急功近利代价惨重的做法并非商鞅的本意,而是当时秦孝公的选择。
据说,商鞅对秦孝公一共进行了三次游说, 第一次他讲尧、舜、禹、汤的大道,讲秦孝公听睡着了;第二次商鞅讲周文王、周武王的王道。秦孝公只是表现出了一点儿兴趣,说这个人可以一起聊聊天,如此而已。在得到了反馈之后的第三次,商鞅以霸道说秦孝公,和秦孝公聊了春秋五霸之事。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之后,秦孝公又一连几天请教商鞅,并最终决定启用商鞅变法。
后来,商鞅说起这三次游说的思路:
“我是怕如果他真是一个境界特别高、有大志向的人,我一开始就说那些低层面的事情,就把他看低了。”而秦孝公虽然志向远大,但境界已被商鞅摸透,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商鞅当然努力满足老板的需要,为大秦帝国的崛起打好了基础,却也为自己的身死以及帝国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所谓境界,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的提现——如何理解利害得失、如何设定对未来的预期,根本上决定了未来的结果。而这,无法靠能力来弥补。
凡事皆有利弊,也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只是真正做出决定的那个人往往并不容易被注意,聚光灯大抵容易打在那些提供解决方案的人身上。
20190102
做决定的,和出解决方案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