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百兵之君”中国剑: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百兵之君”中国剑: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作者: 汪十月 | 来源:发表于2020-06-21 14:58 被阅读0次

    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剧,无论是翩翩公子还是江湖游侠,没有兵器的古人不是完整的古人,没有长剑的长卿不是真正的长卿。防御是兵器的用途,随身携带兵器却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我们通常将在斗争中具备杀伤力和破坏力的器具称之为兵器,以把火药用于军事为界限,前为冷兵器,后为热兵器。

    冷兵器历史悠久,种类也非常之多,所谓“十八般武艺”是指具体技艺,兵器的实际数量则远远不止十八种。

    明谢肇制《五杂俎》卷五中记载:“何也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予、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钯、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白打嘛,就是肉搏的意思。

    一、 兵器之美,惟中国剑之最

    在冷兵器里,剑一直是很特殊的一种,作为短兵器的祖宗,近身搏斗的利器,与“艺”天然般配,被赞誉为“百兵之君”。十八般武艺也好,八十般武器也好,唯有剑是被认识程度最高,出场概率最频繁的。只要是古装剧,可能没有任何武器,都不可能没有剑。

    剑携带方便,使用起来迅速便捷,佩在身边又特别凸显神采,所以自古以来深受王侯将相,商贾庶民的喜爱,被当做圣品流传至今,在悠长的历史里产生了数之不尽的传奇。

    最重要的是,剑练起来非常的潇洒飘逸,优美动人。所谓“剑走美势”者也,就是它的刚中有柔,虚中有实,可尽情的展现使用者身姿的矫健和莫测的气质,真正是自带仙气,颜值担当必备神器。

    管子地数篇有云: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

    这说明剑至少在黄帝和蚩尤时代就已经存在了,极为古远。故宫有一只春秋时期的龙泉剑,几千年过去了,依旧非常锋利,已经说明了当时的铸剑技术的精妙。

    殷商时期之前的剑和后面普遍使用的剑区别很大,剑身短小而且没有剑筒。古人习惯把这种剑插在腰上,抵御敌人和野兽的攻击。周朝、春秋乃至战国时期剑就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短兵器,哪怕韩信当年都穷到要讨饭了,也会随身佩戴。

    虽然每个人都能“认出”剑,但要真正“认识”剑却也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剑可分为单剑、双剑和短剑,能够做出刺、截和削的攻击。剑长约三尺左右,有“三尺龙泉”的美称,主要由剑身、剑柄、吞口(就是护手)和剑鞘组成。

    剑身包括了剑尖、剑上刃、剑下刃和血槽,其中剑上刃又分为阳刃和外刃,剑下人又被分为阴刃和内刃。而且,剑身有锋(前端的锋利部分)有脊(中线的凸起部分),有从(脊两端坡状部分)有锷(外部的刃),脊和从又被合称之为腊。剑柄的把手部分被称为剑茎,护手部分被称为剑格,剑茎末端那个一般圆圆的东西被称为剑镡。除此之外,还有箍(剑镡凸起的纹饰)、缑(缠绕在剑茎上的绳子)、缰(剑首所系的皮绳)、穗(系在剑首的流苏,也叫剑袍)。剑鞘也可被称为“室”。

    毕竟是百兵之君,时代的宠儿,随便是不可能随便的,所以剑的每一个部位都有专有的名词。并且,剑也是分文武的,文剑才会配有剑穗,武剑不配。

    古代的近身武器一般都会和持有人的品行挂钩,中国剑就和中国人一样,讲究的是端正平直,所以汉剑剑身都很挺直。以“入鞘则朴实无华,出鞘则锋芒毕露”去代表其文化风格。

    名剑也同样如此,象征着中华民族正德正身的气概。《史记》中曾有对天下名剑的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渊,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

    1965年的冬天,湖北省荆州市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身上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这就是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天下第一剑,它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却不见丝毫锈迹,竟然还闪烁着清光,一剑就可以划破几十层的复印纸。越王勾践剑就是一把短小的青铜剑,还被猜测实为传说中的神剑“纯钧”

    二、  中国剑的实际用途涵盖了很多方面

    “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剑虽然是武器,但是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得益于剑的种种特性,它早已衍生出了许多方面的用途,而不仅仅是用于杀戮。

    1、战场上见真章

    作战当然还是剑最基本最主要的用途,古代行军打仗的时候,剑就是军队最常规的武器。当年吴越争锋时,因为地势原因不适合进行车战,就是用剑来短兵相接,进行并不友好的切磋的。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一般就会以车战为主,剑战为辅,但这时候的剑主要会使用长剑。

    近战互搏的危险性是非常大的,一大堆人怼在一起,谁知道哪里会冷不丁冒出来一计冷剑。使用长剑好歹是拉开了一点距离,多少提高了自身的防御力。

    2、剑舞的魅力

    兵器与艺术相辅相成后就自然成就了剑与舞蹈融会贯通的剑舞,也叫剑器舞,属于古代尚武之风的遗留。和真正意义上的兵器不同,剑舞所用之剑的剑柄和剑身之间设有活动装置,可以让表演者更加自由的旋转甩动。

    舞者挥剑而动可以发出有规律的响声,造就出战斗的气氛,英气袭人。再和舞蹈动作,音乐相结合,那就真的如同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所言了:“燿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剑舞本来是男性专用的舞蹈,后来发展成女性也普遍使用,方式也从独舞发展成群舞。著名的“鸿门宴”就有项庄舞剑的内容,文宗时裴旻的剑舞甚至可以与李白的诗齐名。晚唐时的剑舞除了用剑还会使用旗帜和火炬做道具。宋代的剑舞不仅有演有奏,甚至还有对答和故事内容,可以说非常丰富创新了。

    3、君子多配剑者也

    基本上从剑被发明出来,配剑就随之产生,只是后来发展成一种大众都喜爱的装饰品,虽不是人人会武艺,却可以人人配宝剑,毕竟剑形态优美,重量又轻巧。

    配剑就和佩玉一样,是写在《礼记·少仪》里的:“观君子之衣服、服剑、乘马,弗贾”。人重衣冠是自古有之,现代人也喜欢带带手表戒指啥的,古代也会从配饰上去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

    剑鞘是西周后期才开始出现的,先秦时期的剑没有剑鞘,所以一般会在剑柄尾巴处设置一个可以穿绳子的圆环,便于携带。剑鞘为何比剑出现的晚那么长时间?一是因为先秦时期的剑主要用于防御和作战,把剑从鞘里拔出来姿势是够美了,但生死关头争分夺秒啊,没有鞘必然是更快,鞘反而是累赘了。二是因为生产力有限,鞘可以一定程度保护自己不被误伤,但是全军配剑就已经够给当时的作坊压力,再配鞘以那个生产力不是要累死人哦。

    唐朝时剑的作战用途基本上是被短刀给替代了,但剑的受欢迎程度却没有丝毫减轻,就是它在配饰方面受到的青睐。

    4、宝剑论威权

    受限于古代早期的生产力,铸剑的难度其实是挺大的,如果是需要使用特殊工艺,加入特殊材料专门定做的宝剑,那就更加耗时耗力了,还有很大的失败概率。

    根据一般的规律,难度大等于稀少,稀少就等于珍贵,珍贵的东西往往就属于古代权贵的专有物,于是宝剑也成为了早期帝王权威的象征。哪怕后来的朝代生产力上去了,真正的宝剑也是非常难得的。

    曹植还曾写诗赞叹龙渊剑:“美玉生磐石,宝剑出龙渊。帝王临朝服,秉此威百蛮。”直接将世所罕有的宝剑和天子联系到一起,就是用宝剑彰显了天子的威严。

    据《考工记·桃氏》记载,佩剑还有严格的等级制约,士阶层分为上士、下士和中士,不同等级只能佩戴尺寸和重量符合等级的剑,越界可就不是一般的小罪了。

    其实后面出现的尚方宝剑就将这种特殊的权威体现的淋漓尽致。《前汉书朱云传》记载:朱云上书皇帝就曾说“臣原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尚方“上方”啊,持有此剑的人有代帝行事,先斩后奏的权利,从汉代就开始出现,元代还有非常隆重的授剑仪式。当然了,身为臣子,哪怕持有尚方宝剑,也还是要守基本的规矩,依法办事的。

    5、驱邪祟镇鬼神

    林正英系列影视剧里,出场次数最高的驱邪道具就是桃木剑,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效,但是用宝剑来震慑鬼神是真的传承了很久。

    从道家文化兴起开始,“七星剑”就成为了官方指定做法用品,更是成为守门的最佳搭档。神锋宝剑更曾经被乾隆皇帝当成兵器里的大宝贝,集佛、道、风水于一体,天地人和,刚正不阿。

    中国剑传承日久,久盛不衰。是因为它本身用途广泛,魅力四射,也是因为“千古文人侠客心”,谁都有过仗剑走天涯的梦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兵之君”中国剑: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fk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