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想获得成果,就要耐心的面对前期缓慢的增长并坚持到拐点。
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我们始终要在舒适区边缘向拉伸区靠近,而不是一下就到困难区,如果是直接到了困难区,我们很容易被财下阵来,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我们的成长停止。
我们人类的天性就是“急于求成,避重就轻”,“急于求成”的天性让我们很容易就直接陷入困难区,“避重就轻”的天性让我们只想呆在舒适区。
在学习方面:
对于学习成长而言,成长权重对比 是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认识的,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 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所以:我们要盯住自己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只是学习了,并没有去采取行动改变,那你的学习就是无效的。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成功的人,他在高考前,对自己的班主任说:他不想学了。
其实,他不是真的不想学了,只是想告诉 班主任,他不想学那些曾经学过的东西,因为他要创造新的复习方法:他觉得老师现在出的复习题目是大家都会了的,他准备把那些不会的题拿出来做,于是,他把前几年的高考中自己并不会的题拿出来做,最后,他如愿的考取了自己希望想上的大学。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要想有所进步,就要在舒适区边缘呆着,不断的把拉伸区变成舒适区。
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为什么我们却无法做到呢?
那就是我们没有决心去改变,一个人你即使学富五车,没有拿来使用,即没有改变,那都是白学了。
我们要让自己与知识产生化学反应,学到的东西一定要改变自己。
那要怎么才能让学到的知识来改变自己呢?
这里说一个方法:做笔记。
我们很多人只是读,从不做笔记,读完一本书后,也不知说的什么,完全没有入心。
成甲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提到:读书不 一定都要花在“读”上,如果你是想要掌握知识 ,那你应该花时间地方是“思考”和“联系”,而非“阅读”。
要想办法看清楚所做之事的意义和好处,你看到的维度越多,耐心就会越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