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最早叫唐叔虞祠.建于距今1500年前的北魏以前。唐叔虞何许人也?“剪桐封弟”的这段历史这样说,姬虞是周武王的小儿子,按伯,仲,叔,季排行顺序,姬虞即叔.当时,他哥继承王位为周成王.因为年纪小,由周公摄政.一天,兄弟俩一起玩耍,周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圭形状,对弟叔虞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诸侯.史官赶紧请成王择吉日正式封侯.成王说是开玩笑呢,史官请示周公,公曰‘君无戏言’,后既成事实。叔虞到唐国后,利用晋水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形成日后几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叔虞死后,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在其封地内选择了这块依山傍水之地修建祠堂供奉,取名‘唐叔虞祠’。你看,这就是我们中国的老百姓,谁为他们办了好事,他们就让他千古留美名。再后来,叔虞儿子燮父即位,因临晋水,即改国号为晋,唐叔虞祠顺理成章即称“晋祠”。需要说明的是,叔虞祠坐西向东,西面有悬瓮山在望,这里最初可是祠堂的主体建筑。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那末,晋祠何以拥有三晋第一名胜之称呢?"山海经”这样记载: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是也。首先是,悬瓮山既阻挡了冬季寒冷的西北风,又面迎春夏温暖的东南风,就像我们喜欢住北房一样。然后,一股泉水还从悬瓮山喷涌而出,难怪古代风水师看上这块宝地,认为系龙脉。所以,悬瓮山下的晋阳城又称龙城。
到过晋祠的游客,应该知道晋祠有三大国宝级建筑:圣母殿,献殿和鱼沼飞梁。先说圣母殿,它坐北向南,位于中轴线顶端;它前临鱼沼飞梁,后拥悬瓮主峰,左面善利泉,右面难老泉,是北宋天圣年间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殿堂内圣母邑姜居中而坐,雍容华贵,神态威严,好一派宫廷贵妇形象。圣母左右,雕有40余尊侍女塑像,形态各异,维妙维肖。大殿门前一幅长联十分形象又确切地描述了晋祠山水风光。“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出瓮山一片石冷於夏温於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此外,大殿前廊朝西悬有一块匾额,系‘永锡难老”四个字,乃晋商渠本翘所书.一看凹再看凸,咋回事呢?原来匠人刻的是弧形阴字,再贴上真金,这样弧光反射,映入人的视觉,我们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它出自诗经,原句是:即饮旨酒,永锡难老。再说献殿,它建于八百年前的金代,是祭祀圣母的殿堂. 每年农历七月初二晋祠庙会这一天,这里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香案前会供奉牺牲,钱物等供品 ,且经久不腐.这就得益于献殿的结构.它殿身四周无壁,宽厚的槛墙上设栅栏围护,像座秀丽的凉亭。它既有殿堂的宏伟,又有凉亭的通畅。被建筑前辈梁思成这样评价:颇为灵巧豪放。
再来说说鱼沼飞梁:这是一座方形的十字形古桥,它如大鹏展翅,翩翩欲飞。自从北宋际山枕水修建了圣母殿和重建了鱼沼飞梁后,晋祠的建筑布局就颇为壮观.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且池中多鱼,所以称之为鱼沼。它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据说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桥”。
鱼沼为晋水的第二泉源,它和善利泉水汇合莲池,往东注入智伯渠,这可是我国历史上有坝引水最早的一组水利工程,比都江堰还早200多年呢。智伯渠的最初开凿,纯属军事工程。历史回到中国古代春秋末期,晋国四卿之一智伯贪而愎,晋出公成了傀儡。智伯向其他三卿韩,赵,魏索要土地,只有赵国拒绝。恼怒的智伯,利用汾晋二水挖渠筑堤,名曰智伯渠,水灌赵国于晋阳。历时三载,水位将到城头,赵襄子欲献城下。这时,谋士张孟谈却说事在人为。他冒险出城,成功策反韩,魏两家,三家歃血为盟.形势急转直下,夜半决堤改道,反之水淹智伯。晋国亡,韩,赵,魏三家分晋。从此,我们山西又称三晋。失国的晋君后来到晋东南一处居住,得名晋城。再后来这三家同时上奏周天子请封诸侯,获准。从此,春秋五霸变成战国七雄,战国始。后历史车轮进入宋朝,又出现了惊人相似的一幕.宋太宗为灭北汉如法炮制,二次水灌晋阳.不仅如此,还把百姓驱赶出城,然后放火毁灭了这座古城.宋太宗是非功过且不论,仅凭他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如此仇恨一座多灾多难的城池,真乃人神共愤!难怪给他歌功颂德的太平兴国碑被毁,该!
现在,让我们调整心情,继续浏览。晋祠还是我国三大古典建筑群之一。圣母殿右面的难老泉,它是晋水的主要源头,更是晋祠风光的精华所在。一眼望去,晋水从难老泉下石洞中汩汩流出,清澈见底,水晶般透明,碧玉般美丽。它流过龙口喷水,流过人字石堰,看石窟南三北七,张郎塔中流砥柱。再俯视水底的长生萍,色泽翠绿,婀娜多姿;鱼儿色彩斑斓,石子被阳光透过的泉水照耀,五光十射,美不胜收。唐代诗人李白曾写过“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太原傅山先生所题“难老”立匾,推为独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