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每天写1000字
师法贵上——简论胡应麟《诗薮》

师法贵上——简论胡应麟《诗薮》

作者: 希臘智術史 | 来源:发表于2017-06-23 16:11 被阅读0次

          《诗薮》为明胡应麟撰古代中国诗学著作,共二十卷,其中,以唐诗为内编,唐以前为外编,宋诗为杂编,续编二卷论当代之诗。胡应麟通过这种纵(时代)横(诗体)交织、宏观微观结合的框架结构,对历代诗歌详加评论,表述了自己的诗歌理论主张。其的诗学理论主要由诗史论、诗体论和诗法论三部分组成。

            《诗薮》继承前后“七子”的“格调”说,继续倡导复古,胡应麟也主张复古,其复古主张是建立在对中国诗歌史的考察上的。胡应麟认为,中国诗歌写作及其观念自古而今有着一个变化过程。首先,“体以代变”,诗歌经历了四言、骚体、五言、七言、律体、绝句的变化;其次,从创作方式看,《风》《雅》之典则,《离骚》之深永,古诗专于意象,歌行之必由才气,近体之主于法律,绝句之至于风神。此外,就审美风貌而论,《诗经》温厚和平,《离骚》《九章》怆恻浓至,建安之作雄瞻高华,六朝之作靡曼精工,唐人律诗清圆秀朗,各具特色。

            不过,胡应麟认为,每种体式的发展都是“盛极而衰”的,所谓“诗之格以代降”。胡应麟的诗论受王世贞影响较大,其“格调”亦大致承袭王氏。“格”简单来说,可谓诗歌之意蕴风格。然而,这里的“代降”并非诗的格调一代不如一代。胡应麟认为汉诗所代表的“古意”才是诗歌最高的风格。随时代发展,这种“古意”渐渐衰退,为新风格取代。所以,“降”指的是诗歌格调上的“古意”的衰退。胡应麟绝不是一个文学倒退论者,毋宁说诗歌的发展总体上是上升的。《诗薮》亦言,“上下千年,虽气运推移,文质迭尚,而异曲同工,咸臻厥美。”(有类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不过,细致考察诗歌,其发展内部仍是盛衰交替地波浪式演进的,趋向着“咸臻厥美”的。他认为,“诗至于唐而格备,至于绝而体穷”,宋人则变诗为词,此后词兴而诗衰,元人变词为曲,则曲兴而词衰。明人不溯宋元后尘,“不致工于作,而致工于述。”汉唐诗人讲求独创、各成己调,不相师袭,但体周文备后,后来世人则不必创造,而应模仿古人,兼擅众体,正所谓“古惟独造,我则兼工。”因此,胡应麟称明代诗歌“度越元宋,苞综汉唐。”这算是诗之又盛。《诗薮》中还揭示了诗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外为天道、时运,内为个人才性。胡应麟对于诗歌发展变化的观点体现了他对公安派“尚变”观点的吸收,和对一成不变的格调说的修正。

            胡应麟主张以本色论诗,“本色”一词包含了诗歌的体式特征、时代风格和具体的作家作品风格等多方面的含义,他同时提出汉诗本色与唐诗本色两个诗学标准:“汉人诗,质中有文,文中有质,浑然天成,绝无痕迹,所以冠绝古今”;“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如果说,诗歌之格调说,意味着诗歌写作有迹可循,那么汉唐本色则是“形迹具融,兴象风神。”这里,已能显现出胡应麟论诗从“格调”说向“神韵”说演变的轨迹。然而,优秀诗歌皆由“格调”向“风神”过渡,初学诗者必“体正格高”,“积习已久”方能大成于“神韵。”

            与上述对应,胡应麟论诗法亦循此径。初学者首先当“师法贵上”,从正典入手,“博采众家”。然而,学诗有“法”,却不是简单抄袭:学习时应该做到“师其意不师其辞”。待掌握作诗之法后,则进入“悟”的阶段(此显然受到严羽“以禅喻诗”的“妙悟”影响),所谓悟是超越具体章法的“天真自露”。然而,“诗虽悟后,仍须深造”,“悟”并非是学诗的终点,只是学诗的一个阶段,最终应圆融一体,臻于化境——既从心所欲,又不失于法度,正如其所论杜诗:“杜公诸作,真所谓正中有变,大而能化者,不知变主格,化主境;格易见,境难窥。变则标奇越险,不主故常;化则神动天随,从心所欲”。

            尽管作者对每一诗人及其诗作都作了比较贴切公允的评价,但其中最推崇的还是曹植、杜甫等少数几家。另须提及的是,该书《杂编》中,并对古代的诗氛赋文集进行了一些较为系统的论述与罗列,对于今人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师法贵上——简论胡应麟《诗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yc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