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8年年初开始,很多人跟我聊过逢年过节,都要被亲人催婚的苦恼。
这些亲人像执行流水线工作一样,不曾缺席,总是在盘问你工资现状之后,见缝插针地问上这么一句。
虽然讨论吐槽得足够多了,但因为大多数时候只是停留在说过就过去的阶段,这种苦恼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尽管下半年开始,大家已经统一战线,出谋划策各种应对方法,眼看春节临近,想到还是不免后脊背发凉。
总而言之,这是我们和家长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有时闲下来坐在原地思考,冷不丁的就会感慨,现在的生活跟当初想象的比,实在是太狼狈了。
如果你懂我的不安02
两三年之前,甚至更早,我还在校园。
社交平台上,见到的最多动态就是“你要做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要成为你讨厌的人”,“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那时我们雄赳赳气昂昂,摩拳擦掌着,准备毕业后大干一场。每次想到设想的未来蓝图,总是会被自己感动到。
从学生阶段过渡到社会阶段,转眼间我们已经成为社畜,每天奔波于公司饭堂房间,也有属于社会阶段的三点一线。
社交平台上的口号,似乎依然没有变化,每年离职高峰期,“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宣扬的人生自由,还是那么鼓舞人心。
但我们彼此都有一种默契,那就是都会意识到,这时候的口号很多来自于对当下颓丧生活的自我打气。
感触比较深的,日常聊天涉及的话题,从前每天挂在嘴边,恨不得世界都知道的理想,如今都已悄然藏起。我们只会在表面的话题,工作多少年,赚了多少钱,什么时间买房等等话题上,切来切去。
大概是我们都逐渐明白,世界是自己,跟其他人没太大关系。我是用了好长一段时间,来适应这个变化。
获得世俗的成功当然好,如果失败那也没什么大不了,这只是在经历普通人的人生。
03
有很多次,我换位思考,把自己摆在亲人的角度,考虑将来会不会也这样很讨人厌的,催下一辈结婚。
最终得出令人难过的事实是,大概率我也会的,会变成自己当初或现在讨厌的人。
不管是单纯得跟其他家长找话题,还是获得话题中心的那份参与感。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会身份角色的转变,从孩子过渡到家长,意味着你会失去某种东西,那就是你很难再以原来的角色,思考看待问题。
之所以我们抗拒这样的关心,是因为才工作不久的我们,从大学宽松的环境出来,人生的方向尚未明朗,还不知道是谁,不清楚要去哪里,怎么去,就要面临跟另一个人尝试去探索下一阶段的选择,恐惧逼我们后退。
我想有一天是不再迷惑,又希望跟另一个人有进一步的关系,所以尽管没准备好,才把结婚提上日程。
而非像现在这样,我从学校毕业到社会,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大概能够独立养活自己,就要考虑结婚这件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