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古人特别强调立志,这决定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阳明先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阳明先生更直白地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的确,若从志向着手,培根灌溉,才逐渐枝叶花果繁茂。一个人如果没有明晰的志向,没有坚定的信念,便可能让自己的生活陷入迷茫平庸之状态。
我们现代人则强调树目标,因为我们更务实,总是渴望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
这固然好,哪怕功利心,有,肯定比没有强。当一个人树立了想要达成目标的时候,总会有既定的方向和具体的行动。
越是成功的人,往往越会设定长远的目标,目标越长远,标准越高,要求越多,取得的结果就完全不同。因为长远的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力、愿力和能力。越是平庸的人越没有目标,以至于像无头苍蝇东撞西撞,或者像“小猫钓鱼”那样东搞西搞,zui后是一无所获。
在易效能时间管理这几句话成了我们的口头语:
✅没规划的人生叫拼图
✅有规划的人生叫蓝图
✅没目标的人生叫流浪
✅有目标的人生叫航行
所以当我们理解的深刻,从本质上看“目标”或者说人生有没有蓝图愿景,似乎成了人类社会分层的起点,意味着你是普通平庸还是更迭跃迁的姿态!
我们还发现一个特点,有目标的人就有了专注,就会全力以赴,甚至痴迷于要做的事。哪怕能力较弱的人,集中于单一目标,也能有所成就。反过来,哪怕你是zui-强的人,如果分心太多,也可能一无所成。
有道是: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魄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
就像读书入了迷,文章必精良;学艺入了迷,技艺必高超一样。而看那些散漫无所成就者,往往都是些不用心、不专心、不入迷,三心二意,贪多嚼不烂的人。
学而思,知而行。曾国藩老先生在学习上以示后人说:戒怠荒,戒无恒,戒躁急,戒泛杂。学如此,做事更是如此,进德修业,不烦不杂,不乱不扰,克念精进,勤而行之。
我们很多人往往失去对志向和目标的坚守,所以也就很难成功。还有一部分人是说起来,讲起来心态积ji向上,可是行动起来宛如废人,好高骛远,摇摆不定。我们说这是外在清醒,内在糊涂,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形象。
成功的人都是相似的,可一直毫无起色的人也有共同的特点。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光说不练,自废其功。有认知,不行动,不过是夸夸其谈的人。
我的理解,有时执念也是目标感很好的代名词。很多成功的人不缺少目标,不缺乏执念,他们为之生活和奋斗的责任感才会清晰。哪怕一时半会儿走进穷途,也能穿过万重山而不会在逆旅中迷失方向。
当然也许有的人因为设立目标太高,望而生畏,要么半途而废,要么直接放弃;有的人设立目标太低,又会让人毫无斗志,动力减弱。所以看起来不管是人生抱负,还是生活中、职场里,抑或学习的路上,制定目标都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我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有“入木三分”之誉,他的儿子王献之从小跟随父亲学习书法,且以王羲之为目标,终日勤写苦练。他刻苦练了几年后,把他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还是摇头。他又学了一段时间,有些泄气,不断流露出怕苦怕累的情绪,就奢望有一条通向书法成功的捷径,甚至希望找到写字的秘诀。
后来他的母亲告诉他,只要他把后院里十八口大缸的水都写完,自然能找到捷径。王献之听完母亲的教诲,再也不敢偷懒贪图捷径了,而是夜以继日,锲而不舍地练下去,zui后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水,并一改当时古拙书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也终于成了书法大家,和他的父亲并称为“二王”。
“十八口大缸”的故事说明:当人们设定了积ji的、具体的、清晰的目标,对激发个人想象,超越颓废想法,释放自身潜能,提高斗志,挑战自我都是大有裨益。
我想说:
一个人志存高远,便不会平庸沉lun-沦;
一个人目标坚定,便不会内耗纠结;
一个人砥砺前行,更不会抱怨指责。
要想抛却曾经平庸的自己,让改变从建立目标开始。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有的一切往外找答案,是死结;往内找答案,是活结。设目标易,攀高峰难。
所以,当我们彷徨困顿、左右为难的时候,想想自己的目标;
当我们寂寞孤独、援力无助的时候,想想自己前行的道路;
当有所摇摆,面对失败的时候,想想我们的追求和晨曦微光、那片蓝天…….
有目标,就能心中有景,花香满径;
有目标,也可以心有山海,静而不争;
有目标,可以倾心所向,素履以往;
有目标,更可以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请相信,梦想在前方,目标在路上,不忘初心,哪怕山高水长,万-里之途,何惧起于跬步,仰着头走下去,活出自己的模样!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感谢一时采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