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儿童用左,右手都会工作
动手和智慧
人的手可以做出几十亿种动作,它是意识的伟大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对于培育儿童智力,特别是在童年和少年早期生理过程迅猛发展的时期,有重要作用。现在的儿童被家长保护的太好,孩子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双手除了读书,写字,好像很少去从事劳动。因此,有人提出双手不做事,会造成智力肥大症。所谓智力肥大症是指智力发展异常的现象,顾名思义就是孩子智商发展太快,而实践能力跟不上。当然学校和社会也意识到了这一现象的产生,所以会开展一系列的劳动教育活动。但是,我们要意识到从事单调的,令人疲劳的不需要任何技巧的体力劳动,儿童的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能量的器官,远非一种创造的工具。儿童需要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处于童年和少年期的学生,用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从事复杂的,精密的,要求细心和动脑筋的作业,这样的劳动会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打下烙印。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更重要的是,在童年和少年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不会觉醒了。
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的双手能做出准确的,有成效的动作。剪纸或者雕刻精细的图画这样的劳动做的好的孩子,他们基本能写出漂亮的字,他们不能容忍马虎了事的作业,这种敏锐的感觉会迁移到思维上去,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
对于少年的作业,则要求尽量使用精确的工具,使他们的双手和手指做复杂的动作,这对于培养少年的智慧起着重要的作用。少年们被要求完成的作业包括设计,拼成各种模型和示意图,构造活动等,学生们分析各种零件的相互关系,进行拼接和装配,在这样的作业里,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智慧努力和双手动作的相互结合。这样,信息就通过两条相向而行的途径传递着,由手传到大脑和由大脑传到手,此时,手就在“思考”,同时大脑的创造性区域也受到激发,思维从整体转移到局部,从一般转移到具体,灵巧的双手创造在激发少年们智力才能。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通过手的感知和操作,聪明的经验就会由手传导到大脑,这些经验是反映各种事物,过程和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借助双手的创造性劳动而领会和理解了的相互作用,会给思维的活动带来一种新的质:人能够用思维的“眼光”一下子把握住许多相互联系的现象的链条,把它们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请重视双手的创造性劳动吧,它与儿童的智力思维息息相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