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文学回忆录》东方圣经篇(书中第九章)
主要讲的是佛教和释迦牟尼、印度的婆罗门教和吠陀经,以及泛论宗教、哲学、艺术、知识和方法。
艺术家是浪子, 他自设目的自成方法,以宗教设计目的,借哲学架构方法。 不能太早做浪子,先要在宗教哲学里泡一泡。
佛教吸引中国最有学问的人去研究, 说明佛经的文学性、哲理性之丰富。
音乐、建筑、绘画所体现的宗教情操,是一种圆融的刚执,一种崇高的温柔。
东方经典以佛经最高。
每个人应建立起自己的方法论。 零碎分散的知识,越多越糊涂。
知识, 要者是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如此能成智者。
方法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宇宙无目的。
宗教是什么?宗教是想在无目的的宇宙中,虚构一目的。
哲学家是怀疑者、追求者。
科学家解释、分析,过程中有所怀疑者,则兼具哲学家气质。
艺术家可以做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不能做的事。
世界智慧都从东方来。
佛教经典是庞大、丰富、杂乱的,而禅宗是精神快餐, 易传。
不要以为印度人都信佛教, 佛教在印度早已式微, 婆罗门教才大。
在印度唯有婆罗门族血统最好,通婚只限于自阶级。 轮回多少决定于善恶,前生决定今生,今生决定来生。
佛教即要情境寂灭,摆脱轮回。
世上最古的经典是吠陀经。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关系, 犹如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新教与旧教之分。
乔达摩即释迦牟尼,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之一。他是自我牺牲、清静寂寞、思辨深刻、灵感丰富。他的遗训在信徒中口传,当时没有经。经文用印度人日常口语,含义是:一切众生皆平等。一切苦恼源于自私贪欲。不论贫富贵贱,如果能断绝邪念,斩断私欲,可以在另一个世界得无量幸福。这就是,释迦摩尼的目的。
释迦牟尼只注重自我祈祷修行,他心中的神不需要人祭,无功利观念,唯重视悔过和祈祷。
唐宋文人每称居士,指在家修行,信佛教。
研究佛经是东方智者和知识分子的一个底。
东方还有一教,中国人不太知道,是波斯教。
犹太人则信仰不同的圣经。
宗教和哲学的起源问题,都是要求知,但在这点上,开始分歧,决定了宗教和哲学要发生战争。
宗教是由对自然现象要求正名而来,可指为神。
崇拜人身的神,比崇拜自然现象与图腾图案要亲切的多。宗教以人自己的形象来塑造神,是一大败笔。
人类的悲剧是对自身的误解。
宗教归根到底是意识形态,是文化现象。
宗教与哲学的分野,一个是信仰,一个是怀疑。宗教稍有怀疑就被视为异端。
超人就是超过自己。
宗教是父母,艺术是孩子。艺术在童年时靠父母,长大后,就很难管, 艺术到了哀乐中年渐渐老去,宗教管不着了。艺术是单身汉,他只有一个朋友:哲学。
木心《文学回忆录》印度史诗(书中第十章上)
向来有恶与恶的戏剧性、善与恶的戏剧性。善于善的戏剧性令我们感动的是,忘记了它的虚构性。
印度史诗太笨重,范围全在印度,无人能通读,只能概括精华。
印度史诗有两部, 一是摩诃婆罗多,二是罗摩衍那。
印度史诗的篇幅20万行,相当于《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合计的8倍。 前者讲战争,后者讲英雄。前者艰深有哲学,难懂,后者浪漫,易传。
古人忠而愚, 今人聪明了,可是真挚的情感也失去了。
智慧是思维,道德只是行为的一部分。如果道德高于智慧,就蠢,就不得了。
学东西,要像射手只见其鸟,旁若无人。
古人为了争一口气,今人为了挣一笔钱。
印度史诗长,是文学旅游的奇迹。 这类文学,知其大略,不求甚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