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在生活中你也遇见过这样的情境,
别人寥寥数语的责备,对你宛如晴天霹雳;
他人一个随随便便的批评,都觉得自己瞬间破碎;
总是在围绕着一个人转,生怕他会消失不见,
其实着都在反映着,我们有时候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
在意是因为我们能够得到存在感
前面所说的三个例子其实都向我们反映出一个人对于外界或是说对于他人有时候会极度在意。
从上面说的几个事件来看也不难发现,一个人之所以会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其实往往都是因为对方某些好的反应会让他具有短暂的存在感,而对方坏的反应,会让他的存在感瞬间崩塌。
我们通常会在闲言碎语中这样形容这些太过在意他人以至于影响到自己的人:“脆弱”。然后又会下意识地接一句“都是父母惯坏的温室中的花朵”。
而这里我需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人如果太脆弱,其实很少是被宠、被惯出来的,而更多的是因为年幼的时候没有被人关注到。
这份关注并不仅仅只是看见就完事了,它更多地是需要彼此留下痕迹,就像是镜子一样。
我们的第一份镜子是我们的母亲,在我们人生的最开始,妈妈注视着我们,我们也能够从妈妈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存在,认识到自己是被关注着的。若这份关注一直在,那孩童的我们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存在。同样,如果在相互关注的同时,妈妈与我们有所共鸣,有所欢喜,那么我们也会因为这份共鸣与欢喜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那若是妈妈这面镜子只是偶尔才看到自己一两次甚至是打开的很少或是只有在极力讨好妈妈的时候才会打开,那么就只会导致一个结果:孩子的自我并不完整,他更倾向于通过别人的反应来获取那部分不足的自我,即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
当你能够看到孩子,孩子自然也会看到你
其实有那么一部分家长在内心认为孩子只是孩子,孩子的哭闹只是因为孩子在发小脾气。这类家长并没有在心中留有“孩子是具有独立感受的”这一意识,所以在看来,孩子的种种哭闹,只不过是因为孩子单纯的任性与不开心。
然后便会以责备或是批评的语气对孩子进行说教,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去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究竟是怎样的。就像我年仅六岁的小外甥女一样,对于她来说没有很丰富的辞藻或是语句能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于是便会用哭闹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在过年的时候有一部分人会因为觉得是孩子任性不听话,让她去别的屋子。而在我与她的沟通之下,她渐渐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个叔叔吃饭之前没有洗手,这样不卫生,对他的身体不好。”
这样看来,之前的大人们所说的所谓“孩子被宠坏了,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这类似得言语便显得如此滑稽而可笑。当我们能够放下心中对于孩子的偏见与误解,去真实的看待他们,他们自然也能反馈给我们一个真实的自我。而忽视他们,漠视他们的感受,只会让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习惯于忽视自己,习惯于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
作者:徐鸣皓 这是我的第四十五篇日更原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