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方面,一直都持有争议,其中令人无法反驳的一种声音,我们的教育是硬试教育,填鸭式教育,一切都向考试看齐,一切都是为了分数。
一些家长对分数的看重,甚至给学生们营造一种,生命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考试,在于分数,完全遏制孩子们的天性,忽略他们的兴趣爱好,减掉他们的假期直接安排上各种补习班。
我一直都不知道原来我们都是思想被禁锢的人,大人们总是告诉我们,从小到大,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嘱咐你一定要以学业为重。分数高了,他们会高兴的胜过拥有千金万两,你成绩糟糕,他们唉声叹气,连你以后的人生都已经预设好了,连你去哪里讨饭都考虑到了。仿佛除了学习你干什么都没有出息,仿佛你成绩不好,你的人生就是一无是处,灰暗没有出头之日。
这种教育下,会有一些乖巧的孩子怀着大人的期望,小心翼翼,克制了所有的玩心,他们不想让大人失望,尽管他们很讨厌这种除了学习只有学习的生活,因为成绩好可以得到大人的所有关怀,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那些优待,于是他们就慢慢的成了别人口中那些别人家的孩子。关于他们长大后会不会有很大出息这很难说,只能说,一定程度上,他们已经习惯了父母的安排,追求安稳,一辈子,没有多大的波折,但也不会有多大的突破。
还有一类孩子,从小到大,从来就不是一个聪敏的孩子,甚至有些迟钝,学习上矜矜业业却从来达不到父母的期待,尽管很认真的学习仍旧排在最后一名,而大人们却一遍遍在他们耳边念叨,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学什么都学不好,你还有什么用,本来他们就被学校里的排名深深刺痛着心灵,一直被唯分数论的体制伤害着。
回到家里甚至连父母的一点鼓励都得不到,于是小小的心灵被刻上了自卑无能的标签,他们不再相信自己究竟能干好什么,这种对自己的失望与不信任通通来源于这些对比,正是因为这种唯分数论的体制一遍又一遍的侵蚀着他们最后的心理防线。
所以,这类孩子他们长大后,除了自卑只有自卑,会觉得自己很差劲,什么都配不上,什么都做不成,甚至不配拥有别人的爱,如果有人喜欢他们,他们第一反应不是自己足够优秀才吸引了对方,而是疑惑,自己这样差劲,怎么还有人喜欢自己,他们凡事追求独立,不愿意去麻烦任何人,恨不得像个鸵鸟一样,将自己藏在角落里,不愿接受这个世界的审视,不愿迎合世俗的眼光。
你问问他们,这样活着累吗?他们也许会回答,习惯了被否定,已经不再期待有人会对自己好,这样一直一个人挺好的,没有太多关注,被忽略也是一种存在的方式,毕竟总要有绿叶去衬托红花,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站在领奖台上领奖,总要有人坐在下面鼓掌不是吗。
仔细想想看,学习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分数吗,知识点单纯的死记硬背,做题只会套模板,除了会课本知识之外,凡事不懂变通,遇事思维死板,和一个只会考试的机器有什么区别,如果学习那么多年,仅仅只是一个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那么你就算所有学科都考了满分又有什么意义。
学校不是工厂,不是一番操作,将每个人都打包成一种风格,最后印上生产许可销售到市场中。可学校不是批量生产产品的地方,不是压抑天性,遏制思想的地方,它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培育更多灵活又有创造力的学生,是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而不是单纯的将他们安全送到社会。
印度拍过一个影片叫《三傻大闹宝莱坞》在里面深深的抨击了唯分数论的体制教育,影片采用插叙、倒序的手法,讲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与兰彻间的大学故事。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多次用智慧打破学校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
他热爱学习,却又不像大多学生一样只埋头死学,他思想灵活,创造力强。他说,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兰彻问主任,为什么要按排名排座位,难道仅仅只是因为他考了第一名所以他可以坐在主任身旁,而他的小伙伴因为考了倒数却要待在角落里吗?
死记硬背或许能让你通过大学4年,但会毁掉你接下来的40年。
有位智者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人心其实很脆弱,所以我们要经常哄它,经常把手放在心脏旁,对自己说:平安无事。
电影的男主角阿米尔汗真是一个特别宝藏的演员,坚持着自己对于电影艺术的坚持,每一部作品都倾尽心血,每一部作品都有想表达的深层含义《三傻大闹宝莱坞》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在于坚持自己的热爱,守住初心,不做传统教育的受害者。
好的电影本就是应该反映生活直面生活。
其实并不是主张硬试教育无用论,要将学习当成收获知识的工具,而不是是最终目标。你有见过仅仅为了字典这个工具书而学习的吗?和把分数当成最终目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你总是这样,一直走,慢慢长大,慢慢成熟,为了不让他们失望,学着稳重,学着迎合,偷偷藏起来从前的幼稚和孩子气。
可你不能忘记做自己啊,做自己喜欢的,只为了取悦自己,而不是取悦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