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笔记文学
又好笑又悲凉——《儒林外史》书评

又好笑又悲凉——《儒林外史》书评

作者: 也知也非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14:05 被阅读85次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昨日天昏昏的冷,一个人窝在沙发上看《儒林外史》。看到傍晚,那一群文人名士尽皆散去,老的老,死的死,萧索得只剩下几个市井人物偶尔出来冒泡。

因为是讽刺小说,各种人物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可笑可怜的人生经历,一路看来也并没有投入太多感情,但盖上书也不免有些怅惘。

这也许就是每次看长篇看到最后的同样的心情吧。


一、作者其人与创作

于是去查找了手头有的一些资料。

《儒林外史》是清代的吴敬梓写的。吴出身于一个挺大的科举世家,曾祖父是探花,族祖父是榜眼,官都做得很大,整个家族的显赫可想而知。但从他父亲这一辈就开始没落了。吴的父亲仅仅只是个清贫的小学官。

13岁上吴的母亲死了,他一直跟随着父亲,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经文科举固然是他想要走的路,但同样他对诗词歌赋、野史杂书也很感兴趣。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

在他21岁时,官场不甚圆滑的父亲被罢官了,第二年就郁郁而终。族人就欺他两代单传,与外人勾结了来谋夺他的遗产。吴敬梓由激愤变得放诞,“千金一掷买醉酣”。很快,他把财产挥霍一空,慢慢贫困交加。时人都以他作为反面例子教训自己的子弟,“乡里传为子弟戒”。

背负着讥笑和压力,他在33岁时变卖产业,移家南京,卖文为生。在南京他认识了很多文人学者、三教九流的人物,慢慢对科举制度弊端有了深刻的认识,更倾向于当时“礼乐兵农”的务实学风。

他虽然还有好几次科举荣身的好机会,都因自己狂放的性格、不愿去应试而错过。事实上,他也不愿再走这条路,“恩不甚兮轻绝,休说功名”。

因此,他的生活过得很贫困,常常靠典当东西、向朋友求助来过日子,有一顿没一顿。54岁时就悲惨去世了,死的时候也没有钱料理后事,“涂殡匆匆谁料理?可怜犹剩典衣钱”!

要说只是这样过了坎坷磊落的一生,他就不值得大家去感慨了。在南京的日子,他写成了《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

纵观吴敬梓的一生经历,不难发现,《儒林外史》的创作与他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书中的理想人物“杜少卿”就是以他自己为原型创作的,各种事例相似度极高,我甚至揣测,写杜的好多细节都是作者日常生活的再现。

而书中其他的人物,有大部分都是以他周围的亲友、相识者为原型的。这也使得这部小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细节处现实得无可挑剔。

所以读完就更是怅惘,毕竟小说是作者血泪混合,带着生命气息的结晶,不由得人不尊重啊。

从这一点上来看,小说的悲凉气氛是自始至终笼罩在人物故事上空的乌云。当读着那些好笑的故事觉得滑稽莫名啼笑皆非时,只要一抬头,心就又被悲凉的大手抓住了。


二、小说基本内容

但凡读小说,最关心的总是故事好不好读。坦白讲,我觉得有些故事很有趣,有些故事毕竟和我们的生活场景隔得远,略微有些枯燥。

从语言上来说,《儒林外史》采用和《红楼梦》(这两本书有相当大的对比价值,这一点后边再仔细说)一样的白话,当时普通的市井小民只要能认字,读起来应该是毫无障碍的。我们现在只要有个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水平,也是可以轻松读进去的。

稍微有点障碍的就是书中涉及到一些当时常见但已经在现代生活中消亡的特有名词,比如服装的样式,各级各类官场的称呼,使用的一些生活用具名称等。不过懒人如我,一向都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看的时候一口气生吞活剥下去,看完了再查找下资料,倒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测能力,也是件小趣事。

从故事内容上来讲,吴敬梓写的是他半辈子亲见亲闻的一干文人,他们都在科举制度中沉浮,或痴迷攀附、神魂颠倒,或虚伪腐败、弄权害人,或轻蔑流俗、守身放任……

这些人并没有主角配角之分,他们轮番上场,大部分在某几个回合里尽情展现自己的人生故事,然后又“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之后的故事中很少出现。也就是说,这部小说看起来更像是短篇故事集,把不同的人物故事依次呈现,仅仅用人物之间自然的引出作为简单的衔接。你随便翻开一个回合往后读,就可以读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但这些故事同样有它无穷的魅力。

在一个故事中,你可以看见故事的主人公性格的变化发展,可以窥见他人生的主要走向,也可以看见他周围的人是如何应对他的变化的。你可能会嘲笑他,会可怜他,会为他的人生感到不值,感到悲哀,感到无奈。所谓人生一瞬,世情如纸,并不需要长篇巨著就可以体会到。

而当你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读下来,这种感觉就一次又一次叠加,最后形成一种统一混沌的感受淤积在心里。这时,就明白了鲁迅说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有意思的是,吴敬梓在书中“明白”说自己写的是明朝的事,用的是明朝的时间点。但这么多人物原型和所讲事情又明摆着是清朝的事,作者这样强烈的个人色彩涂在作品上,颇有点“掩耳盗铃”的意味。想想作者也是为了小小地保护自己和作品不被“和谐”,又有点小凄凉和小理解。这种做法很常见,《红》是,《动物庄园》、《1984》也是。

艺术的真实和现实的真实是不一样的。


三、高超的叙事艺术

最吸引我的是这部书的叙事艺术,很多点最开始不太能接受,但读完仔细回想,却觉得颇有味道。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小说的结构形式了。

长篇小说一般都是由少数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为轴心构成一个首尾连贯的故事,也就是说,用“主人公”或“故事情节”做主线。

但《儒林外史》想做的是对几百年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反思和探索,时间跨度长,涉及人物必然多而广,互相之间联系微弱,也谈不上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故事。因此,他选择按生活的本来样子描绘,把各种人物的故事真实呈现,“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因此有部分人认为,《儒林外史》不能算是长篇小说,只能算是短篇小说集。而文学届普遍认为,作者采用的线索是“自己的思考”,也就是用“主题”作为串联全书“片段化叙述”的线索。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可以细读第一回和最后两回。

第一回通过“楔子”,王冕的故事来开篇,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奠定“功名富贵身外物,却没有人看得破”的主基调。

倒数第二回的回目“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用市井奇人结尾,实际上是写作者心中为新一代文人设计的理想化人生道路,像一个补偿性的幻梦。

最后一回“幽榜”回映“楔子”,给了那些浮沉过的文士一个虚名,更显得幻影终归是幻影,“那一轮红日,沉沉的傍着山头下去了”,只能让人“凄然泪下”罢了。

除“楔子”和结尾外,全书主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止,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等人为代表,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的痴迷、愚昧和攀附权贵、附庸风雅,同时,展现了社会的腐败和堕落。

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止,是理想文士的探求。作者着重写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第三部分,自四十七回至五十五回止,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以至于陈木南与汤由、汤实二公子在妓院谈论科场和名士风流了。

但是,作者没有绝望,仍在探索,最后写了“四大奇人”,用文人化的自食其力者来展示他对未来的呼唤。

可以看出,这种创新的结构形式是有它自身的整体性在的。

相比看完之后才能感受到的结构形式,看书过程中更有意思的是感受作品的写作手法。

全书故事整体都特别写实,通过平凡的生活写平凡人的真实性格,作者很少发表评论。因为没有太多文学手法的夸张渲染扭曲,故事显得尤其真实,很可以作为人情世故的范本来读。

我读的时候就经常讲给爱人听,两人一起讨论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事是怎样的,该怎么处理。常常发现,真实生活就是那么残忍现实的,不由得心有戚戚。

小说中对人物肖像的描写没那么脸谱化了,更细致一些,可以想象出具体的长相,然而还是有种“用外貌写性格”的怪味。

景色描写虽然不多,随手拈来,却恰到好处。也是读书时的一大意趣。

不过作为一个吃货,我不喜欢书中的食物描写。总是那么几种菜,吃得又不精细,让我想到《水浒传》中的“切二斤熟牛肉”。是因为确实当时的文人就那样吃呢,还是因为作者本人中晚年生活落魄,想象不出来呢?我不知道。写吃食的地方除了它的量词让我觉得有意思之外(一方、一卖),吃的东西真的很难勾起食欲。哎,吃货啊,没办法。


四、相关引申

讲《儒林外史》,不由得要讲《红楼梦》。它俩并列为清代小说两大杰作。

吴敬梓只比曹雪芹大十几岁,小说写的时间稍微早一点。两个作者都有着相似的身世经历,又都不约而同地以自己的经历入书。后人有称“言情之作,则莫如曹雪芹之《红楼梦》;讥世之书,则莫如吴文木之《儒林外史》”,可见两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南北相映,瑜亮并称。

不过《儒林外史》并没有《红楼梦》那么好运。《红》很快遍传海内,并形成专门的红学研究。而《儒》却默默无闻,甚至到了民国,鲁迅还抱怨它的伟大不为世人理解。经过民国这一群学士的努力宣传,才有了今天文学史普遍给这两本书并列开专栏讲解的待遇。

鲁迅喜欢《儒林外史》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写杂文嘛,针砭时弊,讽刺时局,自然和吴敬梓是一路的。《儒》中的讽刺、现实主义写法也很可以化为己用,并且同是“口中不饶人,心里装悲悯”的角色,他应当更能体会到吴敬梓的心境。

我还是更喜欢《红楼》,因为我是小女子,天性喜欢研究爱情和美食。客观地说,《红》的语言艺术和小说组织能力应该还是更胜一筹的。

但《儒林外史》的材料组织方式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太像很多纪录片的组织手法了。比如英国BBC的《人生七年》,中国的《舌尖上的中国》,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记录片,都是用这种“群像剪辑,主题串联”的组织方式,同样达到了单一故事的整体感,甚至还多出了时间和群体的厚重感。这种审美体验是相当不错的。

有一本书有点类似,《俗世奇人》,也是一篇一个主人公,但它没有整体的主题,只是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点来作为这群人的共同特征,因此,它只是短篇小说集。


虽然是走马观花地读,读到最后我还是很怅惘,特别是看到书最后的词,和卷首的词放一起,颇有点意兴阑珊的感觉。难怪前人说“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真有“怎么这么世态炎凉”的感觉。

因此短时间内,我是不会再看这本书的了,我要看点温暖的书度过剩下的冬天。

还有个小收获,原来这部书有个“卧闲草堂评本”,这个版本应该类似于《红》的脂评本。下次该买这个版本的来读。

有点题外话。

有一段时间没读文学,听了很多课,读了很多致用类,感觉到自己变得“smart”起来。但一读文学,就发现,自己的心变得柔软起来,也正是这柔软,催生出内心真实的力量和勇气。或许,文学就是让人变得“温柔”的东西吧。

记得当时,我爱秦准,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凤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灌足沧浪。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参考书籍:吴敬梓《儒林外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相关文章

  • 又好笑又悲凉——《儒林外史》书评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

  • 又好笑又心酸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条“过年‘妈式催婚’”,看着真是好笑,看着视频里妈妈的“凶样”和女儿的委屈,太真实了,视频里的爸爸...

  • 又欠又好笑

    1.今年的收入还算乐观,除去一切开支还剩个锤子。 2.我承认你有两把刷子,但刷子掉毛。 3.来自女生最大的冷漠:你...

  • 荒唐又好笑

    9月5号那天,进候考室了,爷们坐在第一排离门最远的窗户边,她和她同学中间隔了个过道,再往靠近门这边来,就到了讲桌下...

  • 好笑又好气

    今天江先生难得休息,我说那放学你可以接娃了,毕竟难得才接一次,孩子一直都自己又回来的。他答应的满满的,嗯,一点也不...

  • 气愤又好笑

    七天居家做鼻拭子的疼比不上今天出门的心疼。不戴口罩的、吸烟的、加塞儿的 ,一个一个理直气壮,我不允许她从扫码人员处...

  • 好气又好笑

    笑不活了!今天我好心办了一件坏事… 婆婆上午去走亲戚了,临走前她活好一盆发面,并嘱咐我去菜棚里割韭菜,顺便把菜棚掀...

  • 有趣又好笑

    下午去妈妈家,看到小侄子穿着外甥的旧衣服,便去QQ相册翻看以前的照片,想要找一张穿同一件衣服的照片。一张一张翻过去...

  • 繁华又悲凉

    你站在梨林吹笛 吹出朵朵白雪,吹开朵朵玉蝶 笛声一停 雪就化了 玉蝶就扑簌簌落下了 池池于2019年4月7日

  • 又好笑又心酸的瞬间

    杨超越说她每天早上被姐妹们叫醒跳舞,很崩溃觉得好焦虑努力去跳舞但是每次上台都跳不好。配合着她的表情和哭腔我连续看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又好笑又悲凉——《儒林外史》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qfd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