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豆瓣看了一个帖子《老庄是两家 混为一谈 是学术上的偷懒》,大概就是看了《孔孟毕竟是两家》深以为然,得到了一些感悟,觉得老庄思想也应该是两家思想,把老庄混在一起,是自古以来的错误。看完之后试着搜索了《孔孟毕竟是两家》拜读了,看完了之后,说真的感动的想哭,中国的读书人都在做些什么?读书人的精神缺失到了什么地步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这两篇文章大概是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学者提出孔孟实际上是两种思想,不应该并称,应该分开研究,孔子重教化,孟子重仁爱,孔子注重接触上层社会,来实行自己的思想,孟子更加关注的是民生。由此应该把孔孟分为两种思想,分开研究。迂腐至极。无论是孔孟思想还是老庄思想,研究共性就是一家,研究差异就是两家,如此浅显的道理,竟然还要写篇文章证明,这两篇文章的出发点已经错了。孔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春秋时期,大小国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如何关注民生?如何实行自己的思想?只有通过上层社会来推行自己的思想。孟子所处的时期是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争的是什么?是资源,是民力,商鞅变法正是以耕地为根本,以开发耕地来吸引别国的百姓来秦国定居,这是秦国强大的根本。孟子也看到了这点,所以更加关注民生,通过这一思想游说列国。理解孔孟思想和老庄思想必须从历史背景来研究,否则一切都是空讲。由此看来,这样的读书人究竟是有多无趣,起一个华丽的标题,哗众取宠,中国文人的精神缺失到了什么地步,这是中国的悲哀,是社会风气的悲哀,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悲哀。
我们这一代是文化缺失最严重的一代,也是好像不需要精神文化的一代。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生活压力也大,朝八晚九,上班时间累成狗,下班了就去聚餐KTV放松,没钱的就窝家里打游戏,看直播,做梦中的王子公主。我们好像没有时间读书,好像也不需要。有需要读书的也是兜售的成功学,职场心理学,满大街的培训领导者的机构。2006年《东京塔 我和老妈 有时还有老爸》获得日本书店大奖,出现了日本地铁里人手一本拜读这本书感动场景。这是我们社会风气的悲哀,也是中国读书人的精神悲哀。
这几年中国的文化好像受到了国外的认同,不断有作品得奖,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获得了雨果奖,都是很不错的成绩,值得国人引以为傲,很可惜他们的得奖并没有引起国人的读书潮,试问诸君,可有人拜读过莫言的作品?可有人读过《三体》?可有人在莫言得奖前读过他的文章?可有人在刘慈欣得奖前读过《三体》?我没读过,都没有读过。这是我的悲哀,一部分原因是暂时并不对魔幻现实主义和科幻题材小说感兴趣,一部分原因是最近在读国学。外国人都认同的作品,国人大部分连知道都不知道,难道文化和文学真的只适应中上层社会?
最近这几年三国题材的东西层出不穷,百家讲坛易中天老师讲的《品三国》还有三国的电视剧,、手游,三国的文化普遍被大众接受。我也喜欢这一段历史 仕族社会的历史。三国里多名仕,和平时期有安邦定国的才能,战乱时期上马做指点江山的谋士,闲暇时间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是我所喜欢的读书人,也是读书人的精神所在。
附链接
分享:老庄是两家 混为一谈是学术的偷懒 ,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group/topic/92266207
喜欢本文章请务必中午关注,因为关注我早晚都没有什么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