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总是说没钱,每个人都没有钱,我也没有听谁说自己有钱的,我就奇了怪了,有些朋友收入并不低,怎么可能会没钱呢?他们把账单拿给我看,喏,你看每年光我这边的开销都一二十万呢,还不算上老公那边的开支。我心想这么大的开销,确实存不到什么钱。
我们为什么存不到钱?
我的闺蜜A女士,一家人收入在长沙算中上等水平,按理说这个收入在这个城市可以过得很富足,但她跟我吐槽日子过得紧巴巴。我看了一下她的账单,按摩一年消费1W+,小孩体能课程一年消费2W+,医疗一年消费3W+,外面吃饭一年消费2W+......也有很多人消费没有我朋友这么大,觉得自己已经很省了,但也无法存钱下来,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将钱存下来呢?
第一个存钱法则:10/50法则
这是我在书上看到的,10/50法则是指每月将工资的10%、将50%的意外收入、奖金、加薪的50%存下来。10%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比较容易实现,也不会影响生活质量,如果一下子要存特别多的钱,很难坚持下去,容易打击自己的信心。等慢慢养成了储蓄的习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适当地往上加或者做调整。除了工资,我们偶尔可能还会有点意外的收入,比如年终奖之类的,这部分的收入是一次性到账的,可以将其一半存下来,另一半用于犒劳自己,赚钱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嘛。
第二个存钱法则:先储蓄再消费
我们大部分人存不到钱都是把储蓄和消费的顺序弄倒了,人们对消费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先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那铁定是存不了钱的。当我们收到工资,立即把工资的10%存入储蓄账户,再来调整这个月的消费支出,一定不要超出自己能力的消费。
说到消费这个话题,我们怎么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呢?
我开头说到的我闺蜜的消费,有些人可能看到这个消费觉得可以理解,都是必须要消费的。闺蜜身体不舒服就喜欢去按个摩,她去的中医疗养馆,觉得那更专业,一个小时两三百,一年消费1万还是很节约的;小孩消化不好,有积食,送去上体能课对他生长发育有好处,医疗是没办法,谁都不想生病;在外面吃饭是为了社交也是不可省的消费。但这些消费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吗?或许她可以多带小孩去户外玩,小孩大人都开心,也可以得到锻炼,身体不好,带着孩子去跑步既不花钱也得到了锻炼还增进亲子关系,身体好了自然也不需要按摩或者去医院。
当然聪明的消费者靠的绝对不是省钱,而是提升消费意识,改变消费行为。
投资自己
我们学到知识永远属于自己,而且很可能在未来会给我们带来难以估量的回报。健身、瑜伽等锻炼也是对自己的投资,身体好了吃饭就香,毛病也就少了。如果有一万块闲钱是买一个名贵的包还是一张舒服的床垫?当东西的价格差不多时,但是意义却不一样。买名牌包其实是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而一张别人看不到的床垫,确实对我们人生1/3时光的投入,对自己真正的贴心。
多买资产,不买负债
一个投资人对资产负债的拆解深得我心:资产是能为我们带来真正收益的东西,而负债则是从我们口袋里拿钱的东西。这个其实是在教我们用投资的思维去消费。比如说我们每天吃饭要花钱,花在这个饭上的钱是资产还是负债呢?如果不吃饭就要饿死了,食物能为我们补充生存的能量,自然应该要花。垃圾食品虽然也能救命,但算不上什么好的资产。
好东西
如果一件东西的使用频率低而你对它的喜爱程度高,那么很可能这个东西对你来说真正的意义不大。如果是喜爱程度低而使用频率高,那为什么不替换成一件更物美价廉的同类产品呢?我的一个邻居在我第一次进她家时,我简直惊呆了,门口放了一个的架子,上面挂了不下于50个包,她看到我惊奇的表情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衣服更多呢。但是别人没有见她穿过一套得体的好衣服。我们何不减少购买“次东西”而更加理直气壮地购买一个好东西呢?买一件得体的好衣服的价格可能远远低于要被丢掉的一大堆不合适衣服的总价。
我还搜集了一些好东西,把它列成了一个清单,叫好物清单。
关于存钱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先储蓄再消费,如果你有更好的小妙招可以给我留言告诉我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