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题为《石灰吟》的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这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石灰甚至也成了正义的象征。
在我的老家,小时候我看到石灰有很多用途,但有一个用途现在已经鲜为人知了,那就是石灰作为印灰,盖在稻谷上,用来防止偷窃。
那时我们生产队就有一个石灰印,是用木材做的,一个长方形木盒,长一尺左右,宽有五六寸,高不过三四寸,上面有个提手,木盒的上下面有一块活动的木板,可以抽动,活动木板上面则有一块刻有图案,实际就是有很多形状不一的孔的通空木板。
需要使用时,会把下面的抽板插好,在木盒里面装满石灰,再把上面的盖板盖好,然后提到需要盖印的稻谷上,抽出下面的木板,石灰就会自动从通空的木板孔油里出来留在稻谷上,然后稍稍提起,再插上那块抽板,如此重复,直到盖到满意为止。
记得那时每年收割早稻和晚稻时,由于刚从田间收回的稻谷水分多,即使从早到晚晒上一天也不会晒干,第二天、第三天还需要继续晒,为了节省劳动力,也减少稻谷堆积沤坏,常常晚上就放在晒谷坪没有收到室内,也没有安排专人守护,但为了防止偷窃,便盖上自制的石灰印。
第二天早晨只要发现石灰印基本完好,就说明稻谷没有被窃。要是真有人偷了稻谷,队长就会带人逐户搜查。
稻谷上一旦打了石灰印,全生产队的男女老少都会远离这些石灰印,生怕碰坏了石灰印,到时有说不清的嫌疑。
当时生产队有户人家养了只狗,外人也不敢来偷,因为只要遇到陌生人,狗就会叫个不停,那自然就会有人起来查看。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尽管生产队大多数人家都缺粮,但我们生产队从来没有发生过稻谷被偷的情况。
除了防盗外,我记得石灰印还可以起到提醒或警界的作用。有一年生产队在泥地的晒谷坪上用石灰和河沙打一块冻地,施工时为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踩坏尚未完工的冻地,便在四周用石灰印围上。
生产队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知道石灰印是不能踩的,自然石灰印围着的地方也不能去。所以,那时的石灰印,就像是制度,就像是一条谁也不能碰的“高压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