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菲恩
1.
《安魂》记录了一介文人周大新对独生爱子周宁从出生到患病再到死亡的人生经历。
这个过程既记录了周大新一家三口甜蜜的家庭生活,也记录了周大新在做父亲时对所犯育儿错误的自我反省。
可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作者对儿子周宁深深的怀念,更在于作者经过经过一系列的反问后所传达的对爱与尊重的思考及对人生及价值的反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从感性的层面来看,《安魂》这部带有魔幻色彩的散文集是周大新对儿子表达思念情感的结晶。
可以说,书中的每一场景都是一位不善言辞的老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这份爱,不曾因爱子的离世与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反而在跨越时空的分离后变得更浓稠。
从理性层面来看,《安魂》是一位老父亲对养儿过程中所犯错误的自我审视与反思。
这份审视,既是作者对儿子的愧疚也是作者对自身行为的懊恼。
当作者把对儿子的思念、望子成龙、愧疚、遗憾等复杂感情写进书里时,这本书的意义已远超亲子之情。
通过作者的反思,可以看出在以作者周大新为代表的70年代中国父母在育儿上因缺乏相应知识,走了许多弯路,犯了许多错误。
在他们的观念里,他们认为为孩子好就是让孩子按他们的期待去成长,哪怕违背孩子的意愿哪怕与孩子冷战也理所应当。
作者在逼迫儿子周宁做违背本心的选择上的懊悔与反思,让我看到70年代老父亲在育儿教育上的经验匮乏,亦让我看到一位父亲在育儿观念上的转变。
这份转变是若有机会,在育儿上一定更重视孩子的意愿与选择,而作者周大新观念转换的背后是对儿子周宁深沉的爱。
2.
周大新对周宁有着无比深沉的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当周宁来到世上时,他把那一份欣喜比喻为像得到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当看到那个小东西时,再苦再累都有了赚钱养家的动力。
可与此同时,周大新对儿子周宁的要求亦极其严格,而过于严格的要求让周大新在育儿的路上犯了错,更让他在日后为如此严格以至于不近人情的教育懊悔与反省。
从幼儿到青年,周大新对周宁所展示的父爱是严厉的,甚至是不善解人意的。周大新对周宁要求严格,不论是功课还是花钱。
在周大新与周宁的相处的画面中,有两个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在周宁读小学时为了回报几个平时对他要好的同学而请客,但未向父母说明而被罚。
读小学时的周宁,心里只记着同学们对他的好,一心想回报同学们的善良。
故在妈妈给了他10块钱让他交资料费后剩5块后,周宁便自信大方地请同学们吃饭。
5块钱在当时来说是一笔巨款,没有向爸妈报备便私自挪用“巨款”,这个在还是孩子的周宁看来,只是一件报答同学的善事,但在父亲周大新看来是不懂事,不懂得体谅爸妈赚钱辛苦的行为。
因此周大新冷静地等周宁吃完饭后,回到家便让周宁尝遍一顿跪搓衣板的苦涩。
这件事在《安魂》里的叙述笔调沉郁。
周大新在儿子患病时才发觉,儿子请客吃饭只是为了回报同学们平时对他的好,儿子的行为是知恩图报的善举。
图片来源于网络而作为父亲的自己为了如此一件小事不仅勃然大怒,还让儿子跪搓衣板,极其荒唐。当周大新有了这份伤害孩子的意识后,他内心的愧疚感激增。
另一件是对待周宁功课上的态度上。
在周大新与妻子的意识里,完成功课是必须的,只有先完成功课才能去玩是天经地义的事,哪怕与小伙伴约好了要去玩,但功课没写完就没门,若是违反爸妈的意愿就得关进小黑屋进行反省。
在周大新与妻子年轻时,他们没有意识到,只顾让孩子写功课,不顾及孩子的内心活动实际上给孩子带来了伤害。
这件事周大新在《安魂》里带泪地控诉自己过激的行为。
对于把孩子关进小黑屋的行为,到为父多年后意识到,这类行为极其愚蠢,极其暴力,对作为父亲的角色时,没能把温和的爱给予孩子,这份反思加剧了周大新的内疚分量。
可见,极其严厉的教育方式,不仅对孩子周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父亲周大新同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那份伤害是为自己不当的教育,为自己伤害儿子的行为感到无比懊悔。
3.
如果说在少年时,周大新对周宁的爱是严厉与苛刻的,那么在青年时,周大新对儿子周宁的爱是充满温情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从军校毕业后,周宁便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在充实与快乐里幸福地度过了读研时光。可命运有时如此戏谑,在给周宁无比幸福的体验后,再给他无比深沉的致命打击。
在顺利进入工作单位后,周宁不幸的短暂后半生便开始了。单位组织周宁等工作人员看电影本是一件轻松惬意的好事,但这件好事却成为周宁不幸的开端,周宁在观看晚会途中昏厥。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及治疗后发现,周宁患了癌症。
癌症是现代医学无法完全根治的疾病,周宁患癌无疑给了周大新这一刚刚过上幸福生活的家庭晴天霹雳的打击。
图片来源于网络患难见真情,当孩子遇到苦难时,越能考验父母的深情。对周大新而言,对儿子周宁的深情莫过于只要能救活周宁,折了他十年的阳寿他也心甘情愿。
此后,当周宁的病情得到初步的遏制时,周大新与妻子便从早到晚的陪伴儿子。背着儿子下楼、陪着儿子练功、为了儿子每天雷打不动地放生。
这些事无论生效否,周大新都抱着只要有一线希望,就绝不放弃的心态。这既是一位父亲的伟大也是为人父的坚韧。
而到了周宁治疗的后期,癌症急剧扩散,周宁的病情危在旦夕。
当周大新听闻美国有一种要可以根治癌症但费用极高,救子心切的他立马拼命赚钱,只为凑够可以根治儿子周宁的药。
作为父亲的周大新对儿子周宁的深情可见一斑。
虽说最后周宁还是不幸的逝世了,而周宁的离世也带去了周大新绝大部分的快乐,但在周宁患病期间,周大新与儿子周宁朝夕相处的温暖画面亦成了周大新生命里难以割舍的亲子时光。
自古深情不过如此,一人病危,另一人奋不顾身。周大新对周宁的爱,贯穿周宁的一生,从出生到成年再到病危,直到病逝,周大新做得最多的便是守在周宁的身旁。
周大新对周宁的爱如如一坛平静地水,平静而充满柔情,虽说不常表达,可他的存在就像是一盏不用担心忽然熄灭的灯,踏实而温暖。
图片来源于网络
4.
周宁还未查出患癌时,周宁一家还是幸福的三口之家,而周大新对周宁的关心仅表现在周宁的前途命运上。
在周宁经历了难熬的治疗,耗尽了最后的命数后,周大新对儿子周宁的思念停留在太平间,而是以对话的形式把儿子永远地留在他的记忆里。
从对儿子离世的不舍的角度来说,《安魂》的问世其实是周大新在白发人送黑发人后的自我安慰。
他在书中通过与儿子周宁对话的方式描绘了一个绝美的天堂世界。
在那个天堂世界里,有着人间所有的美好,有劳动、有理想、有七情六欲、有合理公正的规章制度,美好的灵魂在那个世界将会得到安息,并且不会再经历人间的疾苦。
在《安魂》中从作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周宁是一个懂得感恩、孝顺并且上进的人。
同样的,升入天堂后,周宁的灵魂进入的是纯洁地接近天堂的的领域,并且在那片区域以另一种形式去完成在世间尚未实现的理想。
在天国里,周宁与杨玉环、和珅、林则徐、伏尔泰等的离世人物的相遇便是,作者周大新弥补周宁的在世时想学历史却一直未能如愿的遗憾。
图片来源于网络周大新在儿子周宁病逝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深陷自责的漩涡难以自拔,从周大新的自述及对儿子周宁在天国的生活的刻画来看,周大新的自责更多的在于,没有给儿子宽松的教育环境。
他的愧疚更在于未尊重儿子的意愿,逼儿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无论是求学还是婚姻,周大新的阻挠导致周宁的人生轨迹往不同的方向走。假如当初没有周大新没有过大的干预儿子周宁的选择,或许周宁会过得更快乐,但可惜的是,人生没有如果。
所以说,当周大新把对儿子的怀念的及愧疚以对话的形式写进书里时,安慰的不仅是周大新自己,更多的还是一份希望儿子周宁在天国活的好的希冀。
5.
周大新在《安魂》里记录了他与儿子周宁多个相处的画面及深沉的父子情。
这份深沉有力度且不乏温度,纵使这份父子情最后演变成了作者周大新的终身遗憾,但在周大新躬身自省的背后,折射了许多依然值得当代人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在教育态度上。
周大新在儿子周宁逝世后,忏悔自己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过于苛责、甚至过于暴力,而在他的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地孩子周宁,同样不善言辞,同样性格内向。
作者的忏悔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方式曾给周宁带去巨大的痛苦。
虽说当时周大新的行为可以理解为在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存在局限性。
但不懂得关注孩子的内心,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终究不可取。作者深沉的忏悔,或许从某种意义上给了其实,尊重与了解在亲子关系里不可或缺。
其次是在生与死的观点上,生命尽头便是死亡,但当那份死亡过早的到来时,该如何面对?
这个问题作者给了我们的启迪。
初遇死亡谁都会感到恐惧,但再往前走一步,把死亡看做是家人前往另一个世界生活的告别,不至于绝望。
在《安魂》的前半段,死亡极其阴沉恐怖,可在周宁真正离开人世后,死亡便轻于鸿毛。
周大新在对待死亡态度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揭示了死亡的意义,即或许死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开始。
《安魂》的文字质朴,叙述平静,所写所记皆为人间烟火。从周宁与周大新的亲子情上折射出了许多家庭的相处之道的相似。
原来爸妈的“你不听话,我不要你了”不止是现在才有,而是几十年已经存在,原来亲子关系上的离殇以及原生家庭里的痛楚,不是一家人的伤逝,而是很多家庭的共通之处。
当自己的意愿与孩子的意愿相违背时,该如何解决,用强硬的方式还是平等尊重的方式去对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当生命不打招呼要提前走到尽头时,该如何面对?
作者周大新虽从一定程度上写下了他的答案,但亲子关系与生死的思考是永恒的。
这份问题的答案,应由读者自行思考。
当彻底失去某样珍贵的事物时,选择释然,便是最好的安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