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前的一个周末,早起吃完饭就去骑车了,想着破自己这条路线的最好成绩,所以一路上也骑得很猛,累死累活地骑了 50 公里,最后的确速度也比之前快,开心地等码表把数据上传,最后却发现没有这次骑行的。
我怀疑过是不是没在码表上开启骑行,但是中途我查看过好几次数据,应该是没问题。
接着就去找客服,客服又让我去找了售后,给了很多解决方案,但都没法找回数据。
其实在结束前,我都想好发个破路线记录的朋友圈,但现在数据没了,这次骑行好像就不存在一样。
最后也只是悻悻地发了个朋友圈
那时,我就理解了为什么现在很多活动,不管是徒步、打球还是骑行,都会强调有专业的摄影师跟拍。摄影师不仅是提供了美照,还让这一段时间在网络上变得有形,这也是留痕的一种。
又过了一个周末,我和朋友去看了个展,我带了一个相机,也拍了照,但最后也没有修图,发朋友圈或者小红书。从朋友圈里朋友的角度来看,他们肯定不知道我去过了,但这实际对于我的收获并没有丝毫影响,我还是因此了解了一个时尚摄影师,发现了一个好的展馆,影响的可能只是他们对我的看法,如果我发了,可能会让人觉得我是一个喜欢看展,生活比较丰富的人。
刚骑行的时候,每次骑完车,我都会发个朋友圈,好像不打个卡就没骑一样,朋友圈也被骑行的内容占满
开始的点赞很多,慢慢地,可能我发的太多了,点赞也变得越来越少。我必须承认,在朋友圈收到点赞是能激发人的主动性的,而缺少点赞,反过来也会影响积极性。但至少对于我骑行这件事,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我还在继续骑,只是不那么频繁地分享到朋友圈了。
我也觉得我最近朋友圈更新得比较少了,可能是谈了对象之后,分享欲有了即时的出口。另外,对于在朋友圈立人设没有那么大需求了。
还有一点是,朋友圈的人大多还是有一些交集的,他们是更容易给出积极回应的,而我应该看向更广泛的受众,所以即使最近写了公众号也不会分享到朋友圈了,只是想看看来源于自然流量的反馈会是怎么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