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除了睡觉时间,从醒来的每一分钟它都在活动。一天中,有无数个念头从脑海里浮起又被另一个念头转移注意力。然后一天的生活就结束了,第二天继续反复这样的生活。
昨天晚上失眠,被大脑的一堆的想法所左右,头痛欲裂的时候。突然我意识到,现在所想的一切东西都是没有用的。没有一个想法是进入深入思考的,只有表面,然后轻松被另一个想法替换。而每天这样下来,生活没有一点点目标,没有一点点意义。
我看了卡尔•纽波特写的《深度工作》。明白了,我们每天都在被一些浮浅工作围绕,而并没有深入思考我们每天生活的意义。
他提出了三种人:高级技术工人、超级明星、所有者。这三种人都是需要深入学习和产出的。而我们每天浮躁的生活,并没有这样深度工作的。
我们没有计划的度过一天,被各种网络占据心神,被大脑的各种想法所左右,被工作的浮浅消耗我们的能量,浑浑噩噩的度过一天。
没有自己的人生意义,没有自己的目标。所以我们羡慕那些说走就走,旅行的人;羡慕那些自律有成就的人;羡慕那些活出了我们想活出来的人。
其实,我们不用焦虑。《深度工作》就交教给我们,为了完成我们的目标。怎样编排大脑,使大脑解放出来。去完成我们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
网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大比例。现代人手一台手机,吃饭,睡觉离不开手机。但是作者告诉我们。这正是我们深度思考的杀手。
作者提倡我们不用网络,而是需要我们有选择性的使用。它提出了两个手法:“任何益处法”和“手艺人方法”。这两者方法是对立的。一个是以一款网络工具有益处就使用的网络。而另一个是以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核心因素而使用的网络。
使用对我们人生有益处的网站。而怎么选择。作者提出“关键少数法则”:在许多情境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所以我们要选择,只有你认为一种工具会带来实质的积极影响,并且这些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后,才会使用这种工具。
在选择工具上,针对当前手机里的工具,你要考虑:如果我一直使用这种服务,过去30天我会过得如何?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使用这种工具?如果这两个问题,都是“否”,那就可以卸载了,如果不确定那就保留,下一次整理时再问自己一次。
卸载了闲置的软件后。那就到了我们限制使用网络的时间了。作者提出了预先计划我们使用网络的时间。如果,在工作中,在计划好的时间必须得使用网络,那就至少等五分钟以上在使用,并且计划下一次的时间,这样做是在情感需要和理智需要做一个平衡,提升我们的注意力。
在工作时间外也按照,计划使用网络。的离线时间则允许对时间敏感的通讯。如:打电话、和朋友发个短讯、看一个有用的网址,这些实用主义的网络使用。
晚间娱乐时,计划大量的长时间网络时段。这些在被迫等待时,是最难熬的,这时候就要凭借思考度过这一段时间。这些训练是在当下的事情保持专注力。有一个要点:无论我们怎么计划自己的时间,都必须保证在这些时间外彻底屏蔽网络。
平时,周末给自己安排一些活动,主动思考应该度过这一天,好过没有计划的安排。这时候网络就开始钻空子了,而你一旦被网络钻了空子,再想抽出身来,那就难上加难了。
“有成果的冥想”提升注意力: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如行走时,我们就可以进行冥想。深度思考是需要一定的架构的,否则你很容易会分心,在原地打转,并且不知道该怎么做。考察和记忆变量—确定和处理下一步问题—巩固你的收获。按照这样的高强度健身流程很容易提升自己的专注能力。
或许我们会说,当我们知道深度工作这个概念后,我们很容易深度工作。可是,没有经过一定的训练,和大脑的适应。我们很难会进入深度工作。并且自主注意力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用光了,想要保持专注就很困难。这个时候,作者提出,“天然引人入胜的刺激”会恰当的唤醒注意力,自主性引导注意力可以得到复原。 如在自然中行走这样精神放松的行为都可以有同样的效果。如在做晚饭时听听音乐,晚间散散步或和朋友有个愉快的交谈。都可以帮助我们恢复注意力。以至于我们提升注意力。
所以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要摒弃我们脑海中无用的想法,做到专注。每天计划好我们的时间,不要让无用的想法占据我们的心神。就比如写作。是件很漫长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深度工作的能力。每天专注的时间,如果我们被一些无用的事情占据我们的时间,做不到深度工作。那就没办法写出好的作品。现在很多人都开始进行一定的深度学习,如每天早上的读书打卡,长期坚持,都是在培养我们注意力和学习能力。
如果你对现在的生活很厌弃,每天晚上躺被窝回想起自己又浪费一天,看到某某人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而羡慕。其实,没必要羡慕。找到自己职业或生活的目标,提升自己的注意力,一日一日地去完成它,总有一天,你也会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