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连着端午,休假的最佳方式便是找个山青水秀且人少的地方“接接地气”。抛开日常的琐碎,静静的面对着山水,眼前的一景一物仿佛蕴有倾吐不尽的能量,默默地、缓缓地注入了你的心田,从而获取了应对生活的压力的勇气与热情。
大张计划带我去凤县,奈何搞完家庭卫生出门有点晚,四点二十到凤县革命纪念馆,已经不让人进,到闭馆时间了,就近闲逛了一圈,准备回家,大张感觉很不划算,一激动,便越过了省界,来到了两当。
两当,位于甘肃省陇南市东北部,因境内有两当河而得名。又因地处陕、甘、川交界的秦岭山区,素有"秦陇之捍蔽、巴蜀之噤喉"之称。
县城一隅群山环绕的两当县城整洁卫生,小巧玲珑,马路上没有高速行驶的汽车,也鲜见行人。在老南街的黄花驿(民宿酒店)办好入住手续,出来找吃食,竟没几家店铺营业着。这真是一座慢城啊,慢到不食人间烟火么,还不到6点半,就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了。走了许久,找到一家有酸辣汤+油香供应的饭店,卖相一般,味道还行,关键是能喂饱肚子。次日中午慕名去吃本地特色豆腐面,竟然也关门了,恼火的是,县城就只有那么一家卖豆腐面。
吃完晚饭,沿河滨溜达。广场花木繁茂,没有广场舞的喧嚣。偶遇三两个路人,不是闲坐着聊天,就是看手机拍照,别致的福寿两座大桥,霓虹闪烁,仿佛淳朴少女头上簪的花朵,让这座位小城多了几分妩媚。
夕阳下的县城次日八点半,准时到达两当博物馆。许是冷清久了,门卫没想到这么早有人来,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特意烧了一壶水,还送了我一本《故道风情录》,这个不知名的小哥真的太暖了)。认认真真的在里面参观了近一个小时,出来只记住了一套14本的《王氏族谱》,书圣王羲之名列其中。(岁月不饶人啊,这两年记忆力只比鱼略强一点。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这套族谱的传奇)。
佛爷的表情很赞下一站自然是两当兵变纪念馆。来之前我百度查阅了有关资料来补充我的未知历史。1932年,由习仲勋等同志组织发动的“两当兵变”,点燃了甘肃武装革命的星星之火,唤起了陇原人民的觉醒,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两当兵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唯一在西北地区发生的一次武装兵变,也是在甘肃发动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兵变失败后,起义部队200余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
纪念馆前面的广场上,有许多搞单位团建的队伍,白衬衫上一律佩带着党徽,正依次在那个“七人塑像”前拍照。我很想近前去辨认一下这七位都是谁,然我一介平民,实在没勇气凑上去,只凭感觉,最前面的那个核心人物应该是习仲勋同志。
走进纪念馆,仔细参观三个大展厅:第一展厅为两当兵变事件展厅,主要展现两当兵变前的国内局势、两当兵变的酝酿发动和重大影响;第二展厅为红色传承展厅,主要展现大力弘扬两当兵变精神、迎接两当解放、建设美丽两当的光辉历程;第三展厅为人物生平展厅,主要展现了两当兵变主要领导人习仲勋的光辉一生。
瞻仰完三个纪念馆出来,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同是军人为主的革命行动,为什么南昌、武昌就是起义,而两当却是兵变呢?为了寻求答案,我走进了游客接待中心。
一小伙在电话的围堵中,很礼貌的为我释疑,起义是自上而下的,有明确的组织与领导,而兵变是自下而上的,说白了,就是下级把上司干了,从而改组成自己的队伍。两当兵变拉出了一支300多人的部队,后改编为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习仲勋任队委书记,刘林圃任政委,许天杰任支队长兼三连连长,吕剑人任一连连长,左文辉任三连副连长,李特生任队委委员,李秉荣曾为营党委书记。门口塑像应该是这七人了。他们满怀革命豪情,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成就了我辈今天的幸福,他们值得被铭记、被尊重。
一次休闲之旅,变成了红色之旅,真是超预期!当生活日渐被琐事耗尽了热情时,不妨重温一下历史,当年那一场场壮烈场景,那一句句豪言壮语,总有一处能打动到你我,让人拥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与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