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接近尾声,产假眼看就要来临,内心不禁窃喜:呵!178天!平时忙于工作,连基本的生理需求——睡眠都无法保证,这下可有时间给自己的思想做做加法了。于是,在休假之后、生产之前,就兴致勃勃地给自己定下一个雄心壮志的蜕变计划,憧憬着:假期过后的自己,从里到外都将是焕然一新的。
始料未及的是,术后的锥心之痛,不分昼夜的哺乳,吃不完的油鸡汤,换不完的屎尿裤,20多天还没退掉的黄疸······让我的生活瞬间一地鸡毛。空间的被局限,时间的被侵占,一度让我陷入焦虑:时间都去哪儿了?我还能按照自己本意去生活吗?
日子一天天过去,襁褓中的婴孩慢慢长大,也让我逐渐从混乱的生物钟解脱出来。可,万物复苏的春季,各种病毒、细菌也疯狂滋生蔓延,肆虐扫荡着脆弱的人类,医院人满为患。家中,我、老大、老二无一幸免。整整一个月,发热、咳嗽、鼻塞接连不断。时间去了,计划还在,焦灼的心情犹如春季的阴云,挥之不去。于是,忧心忡忡的我不再像往常一样那么迫切地盼望春天的到来。
一日,我安顿好孩子,打开喜马拉雅APP,想聆听娴静的美文,舒缓一下心头那根紧绷的弦。听着听着,我继而又发现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而不断推荐给我的关联美文,我一个一个地点开,一个一个地订阅。每一个都那么喜欢,每一个都想拥有。可看得越多,心里越慌。顷刻间,我觉得自己就好像一个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许久,我又想起了木质书柜里尘封已久的纸质书,想到了kindle图书馆里沉寂多年的电子书,还有微信公众号中收藏了数百篇我不曾再翻阅过的文章······它们曾经都是我的最爱,可现在却成了我的“弃儿”。我不禁深思扼腕:当初我把它们视若珍宝,如今我何曾真正拥有过它们呢?
美国人类学作家薇妮斯蒂 ·马丁在《我是妈妈,我需要铂金包》里面说道:“有选择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可是太多选择会出现负面的效应。”《时间的朋友》中罗振宇也说:“我们没有办法用有限的时间去获取无限的信息。”他们话中的道理再简单不过,可我们总是一叶障目:拥有了这个,又想要另外一个;我们不断地告诫自己:要知足常乐,可当时间一帧一帧地过去,我们又在生活中上演着同样的戏码。作家马德说过:“生活的坑其实都是自己挖的。”我们用欲念给自己挖了太多的坑,却无力将它们一一填埋。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说道:“你不应该只追问生命的抽象意义,生命的意义在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是啊,我们应该在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的同时,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在追求诗和远方的同时,积极地处理好眼前的苟且。因为事物总是相生相克的,这个世界也总是在多与少、错与对、生与死、善与恶、安与危······这样一正一反的制衡中流动变化着,你一旦拒绝一方,便会失去所有。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不管世事如何变化,只要心如明镜,想得通透,你所谓的虚度时光何不是享受时光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