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说》最近在媒体圈很热。
很热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有多好,而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孩子的另一种惨状——打压式教育。
千万不要以为,打压式教育,就一定能出人才。
心理学家早已说过,打压就是打压。真正的教育只有一种,那就是在爱与尊重之中,引领孩子走向他向往的远方。
所以,不要用“应该”、“必须”、“没得商量”等外在的标准,去打造一个套子,将孩子套入其中。
这样长大的孩子,共情能力低,同理心差,必会被人际关系所累,也无法处理好亲密关系。
世间没有完美儿童。
我们大可以张开双臂,接纳他成长中的每一种可能。

曹文轩讲过自己儿子的事。
他儿子长大后,变成一个“性情古怪、脾气恶劣、根本不可理喻的怪物。”
不爱学习,脾气极其暴躁,动辄发作,毫无克制,发作时乌云滚滚,电闪雷鸣。
最使曹文轩焦虑的,就是孩子常常显示出的憎恨。
终于有一天,爆发了!曹文轩和儿子动粗了!
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一个深谙孩子心理的名人,居然对自己儿子无能为力。
那些日子,曹文轩夜不能寐,血压飚升,他说:“儿子,你可能让爸爸要少活好几年。”
但后来的后来,曹文轩从他人眼中,发现这个一无是处的儿子,居然是朋友们眼中的“英雄”,同学口中“特别棒的人”。儿子主动承担责任,积极解决困难,情商也高,“是一个特别出色的孩子”。
曹文轩感慨万千。
原来,父母眼中的劣童,其实都有另一面闪光的地方,只是我们看不见。
倘若我们去听孩子内在的声音,不评价,不控制,接纳它,也许一切都会好起来。
所以在文章的末尾,曹文轩说:“爸爸写过很多得意的作品,也许,你才是我最得意的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