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简书是因为它简单。
那复杂的什么样呢?微信公号。这是个靠亲戚朋友发迹的圈子。第一次发微,写了一千多字,上传时系统提示“超出规定字数”,于是悻悻作罢,改为发图。你要先把图倒到一个什么地方什么库,从那里再上传,传完之后等待审核……这套程序严重超出我的智力范围。
最重要的是,一天只许发一次。
然而大家都在用,于是咬牙坚持。第一篇图文,获得了四个赞,分别是——前同事兼好友的母亲、去青海大通时初中同学的同事、去杭州做茶叶时旧同事的伙伴,还有在千岛湖边游荡时认识的一个动态摄影师。就是这四位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朋友,投以零星的掌声。
我没法在朋友中引发共鸣,也许我该换个圈子。
后来有一天,看到心理咨询师的群里有人发了简书的链接,主题是写作技巧大讲堂之类的,便点进去看。首先我喜欢“简书”两个字的设计感,然后一如此名,界面和功能设置都很简单,最重要的是,一些简单的人在发一些简单的东西,于是便注册了(过程很简单)。
于是开始发。其实基本上也是一天一文,只是不喜欢被人限制“只能一天一文”。或许正是这份偏执让我没朋友、让我的朋友圈死水一般,波澜不惊。
由于某些原因,言语中枢障碍,便只发图,配少许文字,渐渐有了些熟识的朋友,简单的交流,简单的喝彩,不带任何功利,不带任何的历史与偏见,就像明媚的少年时光。
途中见到别人写的“简书周年记”或“我到简书多久多久,如何如何”之类的文章,便想着自己到这天该写点什么。2018年7月6日上午八点,简书系统提示这天是我加入简书第一年,欢迎回顾与简书的故事,无奈当时顾于老母病榻,无暇分身,因此延宕到今日。
在毫无数据的情况下,简书这一年,我经历了繁华(2017年夏秋)、感到了流量下滑(2108年春)以及很多作者抱怨的“僵尸粉”问题。后来简书改革了,以算法(不懂)替代传统的人工编辑与推荐(这一点充满人文色彩,但落后于时代),简书需要与时俱进。
有人说简书堕落了。曾有过一个大学女生的征友文,图难文难,竟在首页推荐(系统按算法推荐而来的貌似)。这点也曾让我失望——我一直努力把简书发文别于朋友圈发泄。
也许简书复杂了。然而这能怪谁呢。上课时一个资深的精神分析老师说道:“这个时代病了,我们怎可以没病?”这是个强有力的反问,没有答案,也无需答案。简书是一个活体,在同样的环境下,它也和我们一样,在现实与理想的困境中,一直默默地挣扎着。
他们是否抓住了生活重点我是个生活失败者,不敢奢谈成功。
我经常会听首老歌,怀念过去,就像张镐哲的《再回到从前》:“如果再回到从前,所有一切重演,我是否会明白,生活重点……”但如果真的能回到从前,或许我仍抓不住重点。
我不知简书运营状况如何,也不知简书日后是否能依然保持简单,还是会像“今日肉条”那样,一旦你装了它的APP,就不断地蹦出消息来大力推送——不管你在干什么,不管你是否真的需要,也不管内容是否真的有料,但都希望你能喜欢——据说这都是按算法来的。
算法只是个商业工具,但很多人希望简书成为最后的精神家园以便安放人性。
这条路是艰难的,也不是生活的重点。
但它充满了希望:
就像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他拒绝长大成人,他认为童年的终结就是天真无暇的终结,如此的青春期伴随着大量的孤独、寂寞和困惑;然而他必须活下去,于是他成了一名悬崖边的“麦田守望者”——随时准备冒出来抓住那些只顾着跑却不看看跑到哪了的孩子们……
(礼拜五兰,20180712)
唏嘘中仿佛再回到从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