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到底拥有多少精力?
到底能够做成多少事情?
简单地算个小账。
假设一个人会活到八十岁。那么,生命的初生阶段,16岁之前吧,不算在内,取个整数,66岁之后吧,也不算在内。
那么,中间的50年,是可以用来做事的时间。
也不去算什么天数或者小时,不去算心脏会跳多少下,不去考虑发呆、睡觉和吃饭的时间。
粗略地,以年为单位,算一算,50个年,到底能够做成多少事情。
嗯,首先,要这样算的话,那么,关于中间年龄和身理心理等的因素,就排除在外,只算用这时间和精力,能做什么事。
假设这个人决定写一辈子的小说。
从开始的生疏,尝试,到后来的熟练,老道。
一开始灵感很多,各种各样的想法冒出来,一本小说或许半年或许几个月就能完成。
到后来,主题越来越深刻,对自己对创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或许一年甚至两年才能遇到一个值得下笔的小说。
那么,根据这种普常的情况,算平均三年一部小说。
那么,50年,应该有17本。
直接排除其中一半的杂驳品,剩下8本精品,再从这8本中挑出两三本巅峰作品。
当然,或许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可能8本书每本的价值都有所侧重,而无法进行比较。
但是,粗略算嘛,算地过一些,更有说服力。
那么,到最后,就有两本书能为大众熟知,传遍大江南北,成就为旷世名作。
……
好了,账就算到这儿,的确够粗略的,该考虑的不该考虑的,通通没有考虑进去,哈哈。
我第一个想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书了,书籍,经典书籍,传世之作,不仅利在当代,更是功在千秋。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过来,到现在依然被民族所铭记的,中华民族的名人,不是有其对应的相关著作作品,就是有人在一代代相承其故事,使其不灭。
三帝尧舜禹,夏商周朝代,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鼎立,西东晋,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
你能一下子想到的历史人物,第一个往往就是关于他的书籍作品。
好了,并没有在说历史,也不是说书籍的,回到主题上来。
你看,一个人生的精力,最终造出一本传世之作,应该算是旷世之功了,到目前看起来,好像每个人都有50年,有可能去完成这个事情。
但是。
自然,你也立即否定了这个想法。
没错,只要能够活到80岁,每个人的确都有50年,但是,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有50年的精力能聚在一处。
这其中,有太多太多纷杂,让我们不得不分出精力来理清。
到了合适的年龄,你要结婚成家,你不可能把精力投放在未来几十年后才会有回报的事情上,并且,你也不能确定这个事情就有回报,你会转移精力。
你会忙忙碌碌没有终日,在这种时期,无论如何,你不会问自己任何看起来显得多余的问题,更别谈什么长远和未来了。
你会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力,你会产生无奈,愤怒,自责等的消极情绪,它们无法让你聚集精力。
……
这类的情况还有很多。
而且,这还算是好的情况。
没有做而失败或许可悲,但并不可怜。
另外一种糟糕的情况是,去做了,不断地尝试却不断地失败。
精力,哪怕有50年,到最后却全是打了水漂。
这,可悲可哀可叹可怜,或许都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万一。
所以,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一句,无论你是否打算聚集50年的精力去做一件事,至少,你应该预防出现后面那一种打水漂的情况,到时候,可没有人给你哪怕万分之一的安慰。
人生冷暖自知,本也就没有感同身受。
你会说,预防后面一种情况,这很简单呐,只要不去做,让自己往第一种情况靠,这应该不难吧?
抱歉,这话,我没法儿接。
你要是告诉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有的人平平凡凡一生,也会感受同样的幸福,快乐不因成就的高低而转移……
你这样吧啦吧啦地说,这鸡汤,我也依然答应喝两碗。
人,自然都是有不同的追求的,你别针对我的汤,我也不强灌你这碗汤,大家都互相站好位置。
那么,如何预防在运用聚集精力时,而又不会出现打水漂的情况呢?
啰嗦半天,最后总结出来,干货到了。
把你要完成的目标或者愿望,想象成金字塔,你所做成的事,是不断砌高金字塔,让它更高更稳固,而不是像沙子一样,一放到塔上,就流了下来。
你要确定你做的大部分事情甚至每一件事情,都是可以给金字塔添砖加瓦的,而不是只能变成沙子飞走。
你要系统化地成长,主题性地学习,一条一条顶梁柱立起来,把塔的架子搭好,然后用结实的砖瓦材料,一点一滴地丰富完成金字塔。
若你只是有一张漂亮的金字塔图纸,所做的事情是碎片化阅读和学习,这一天的精力在打地基上,到处去学习丰富自己;然后,隔两天的精力在立柱子上,急忙忙地用学到的东西妄想捞回大量的价值;然后,隔一两个星期又想去找找优质的砖瓦水泥,从各种各样的平台上挑选省力最合适的学习、运用、制造等工具;然后,再隔两三个月?半三五年?十年八年?
50年中有多少个5年?8年?10年?
你比谁都更加努力,同时,你也应该比谁都更加明白努力的意义何在,方向何在,成果何在。
这样,你才有一个像样的50年。
这样,你才有一个传世之作诞生。
愿你可以早日开始聚集起你的精力。
愿你可以持续下去。
愿你能发现其中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