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位置与方向》一单元时,一部分学生在做练习题时,总容易把类似的“北偏东30°”说成是“北偏南30°”,怎么利用错误资源,帮助学生正确建构呢?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依靠学生,相信学生。我决定将错例带进课堂,让学生辨析评价。
那是一道根据平面图填空题,其中一个问题问:小明家在学校的( )方向800米处,一生在空白处填写的却是“北偏南30°”。我将其投放到大屏幕上,然后问学生:“谁能说说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小明家所处的方向,就在学校正北和正南之间,是从正北方向向南偏30°800米的地方。
“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还是让本人说一说。”我一边说,一边示意该生站起来。
那位同学仿佛受到了鼓励,声音异常洪亮地说他正是那样想的。
“那这道题还有其它想法吗?”我追问道。
生2:还可以填“北偏东30°”。因为小明家所在方向是在北和东之间,是从北向东偏30°。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呢?请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
随后,我让学生汇报交流。
生3:我们组认为,不论填北偏东30°还是填北偏南30°都是正确的。因为小明家所处的方向,既可以看成在正北方向和正东方向之间,从正北方向向东偏30°;还可以看成在正北方向和正南方向之间,从正北方向向南偏30°。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近乎齐声说:同意!
我变着腔调问道:“真的都同意吗?”课堂霎时陷入沉静……片刻之后,一学生猛地举起手来。
等,继续等。
当看到第二个学生举手后,我点名该生回答。
生4:我认为只能填北偏东30°。因为如果填北偏南30°,不知道是顺时针方向从北向南偏还是逆时针方向从北向南偏,答案就不准确。所以,正确的说法只能是北偏东30°。
我又点名第一位举手的同学:“你是怎么想的?”
生5:我和他的想法一样。
师:那你再和大家说一说,请同学们注意评价。
生5又把和生4相同的想法说了一遍,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反思:
对于学生的错误,很多时候我们匆匆进行讲评,就以为拨乱反正了。殊不知,那种近乎填鸭式、注入式的灌输,毫无效果,学生往往会一错再错。当我们将错误视为教学资源,将其带进课堂,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表达,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比较辨析中,要充分放手学生,要学会等待,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不出彩,而是教师对课堂充满“恐惧”:担心学生不行、不能、不会,担心教学进度慢课堂完不成任务,担心课堂时间白白浪费……于是,亲自上阵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活动,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表达。
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把机会留给学生。由于我们不相信学生的潜能,包办代替太多,致使我们的课堂枯燥乏味,陷入应试主义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也使学生在课堂没有成就感,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我们牢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份空间,我们的课堂必将多一份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