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重读《亲密关系》前言和第一章,文中说“许多人想要亲密关系,并且需要的不仅是慰籍和陪伴。我们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我们不只是想得到什么,而是希望付出,不求回报地付出---无条件的爱”。
回忆这段时间和先生的对话,我发现自己误解了亲密关系。
这段时间,我一直想把他的意识拉过来,想改造他,让他明白:与人沟通时,虽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比如希望别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缺点,做得更好。但是即使本着这样的出发点出发,说话时悉数对方的各个不是,指出对方的种种问题,这里不对,那里不好。这样的话说出来,对方感受到的全是挫败和气馁。心里觉得:你就在批评我,认为我做的没有一点好的和有价值的。我在你眼里一无是处。我不想再努力,因为你打击了我的信心,我没有信心能做得好。我完全没有感受到你有一点点关心我,你只是想批评指责我。
但是当我把这种感受说出来给先生听的时候,他认为我在狡辩。并且说:你做得不好还希望人家不能说,甚至表扬你:不错,继续努力。可能吗?
结果我越解释(从心理感受解释),他越不认同,我也越着急。沟通结果不欢而散。
我反省自己:其实不需要解释,没必要解释。当自己解释能力不够时,解释就是掩饰。
在亲密关系中,把主要精力和心思放在付出,不求回报地付出。用行动践行无条件的爱,足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