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王胜老师访谈陈浩武教授讲《人类文明对生命成长有何意义》,今年再次回听,他从对人类文明的认知到中小学教师如何为学生建立知识框架,详细阐述了师生应走出书本,将阅读、旅行、看历史记录片等来探索人类文明发展和未来对文明的认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经过我思考,我的理解如下:
一、个人知识框架是依赖于自己的目的
如果你的目的是应对考试,只需要掌握考试需要的内容即可;如果你的目的是应付工作,那就掌握能够让你游刃有余的完成任务即可;如果你想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那可能需要你穷尽这个领域的内容,知识框架的广度和深度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同样领域,不同的个人因为年龄、目标和追求不同,其知识框架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是不一样的。
二、知识框架既包括框架、结构也包括细节和内容
知识框架大的方面看是框架(里面可能涉及到核心要素、流程步骤),但仅仅知道框架还不算。
通常的学习是从细节开始的,先概念、定律,然后做题目等。
理想的状况是你能够从细节到整体、从低层次的高年到高层次概念,自己总结出这个框架。
如果你画出来的框架跟可观的框架完全吻合,并且里面的细节都掌握了,能够完成大部分问题,可以看作建立了自己这个地方的知识框架。
三、知识框架的前提是你先学会里面涉及到知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会的概念是什么。
掌握知识不仅仅是指掌握陈述性知识,更包括了流程性知识、场景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内容,并且经过实践中验证过是靠谱的,这才能叫学会了。
如果你没有将里面的内容真正掌握,即便你记住了一个别人画出来的框架的框架,也不叫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什么样算建立了知识框架
这个领域(可以足够小)在你脑袋里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图或者结构表达,你平时关注的是这个结构的内容,没有缺项。
具体每一个项展开了,你也知道其中的蹊跷:包括是什么、如何做、什么时候用、长出的问题或错误是什么、最佳是什么样等。
五、如何建立知识框架
个人建立知识框架的过程其实是将片段的内容基于某种目的在你的大脑中关联到一起,便于记忆和全局的考虑。
一种是外部没有成熟的、没有被验证过框架,需要你自己从下到上的去学习、实践、真正搞清楚每一个点。
通过概念升级,构建出一个结构出来,这个结构还被证明比较靠谱,这就是你的知识框架。
另一个是外部已经有成熟的框架了,你可以按照这个框架去学习、转化成自己的,能够理解他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你的工作是不是还有别的更合理的结构,如果有自己可以创新,再去验证。
建立知识框架的过程其实就是你学习、实践和思考的过程,有外部指引的时候可以帮助你更快一点、少点摸索的时间,如果没有只能自己去做拼图游戏。
这就与视觉笔记是一个道理了,通过自己练习,形成一种思维认知习惯,我相信老师们都有这种的习惯,学生就不会远了。

网友评论